湖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7

0
收藏   分享
  • 卷面总分:10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考试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5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试卷预览
1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广大乡村曾经是真正的垃圾零排放。长期以来,农村垃圾主要为生火做饭的草木灰和摘菜剩下的枯叶菜根。而这些都是优质的农家肥原料,农民们将其倾入猪圈鸡舍,最后回到田地之中。随着化肥、农药等的广泛使用,不少农家也懒得将草木灰、枯叶菜根等倒入猪圈鸡舍,而是直接倒出街外。加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品走进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中。于是,曾经困扰城市的垃圾问题也严肃地摆在了农村管理者的面前。

 在109国道云冈至高山段,道路两边高出路面10多米,两边住户的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在路边,连人的大小便也直接从高处排人路边。很多人走近这段路,都对面前的景象感到吃惊——路两边堆积着小山般的垃圾。记者曾经对此进行了采访,一位正在垃圾堆里捡破烂的妇女告诉记者,这些垃圾都是前一年冬天当地居民排放的。记者问:“为什么要将垃圾排放到路边呢?”她反问:“你说不往这里倒,往哪里倒呢?”她说,这里的居民垃圾一直就是随便排放的,每年夏天相应要好一点,排一点清理一点;但一到了冬天排一点冻一点,越积越厚,一直要等到入春后冰消雪化才逐步清理干净。还有,居民装修房屋的建筑垃圾也成为这里垃圾的一个大项,且是无法自然降解的垃圾。

 远郊区存在这样的问题,近郊区更是如此。记者从山西省大同市区沿着去西韩岭乡北村的乡村路向东南走去,在一块块的耕地边、耕地里同样堆放着数不清的生活垃圾。

 城市垃圾私排农村。当农民们日益受到垃圾困扰时,一些城市垃圾也悄悄地潜入农村。一些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用垃圾在内的城市垃圾正在侵入农村,影响农民们的生活。为了防止这些垃圾的侵袭,一些村里专门安排了巡逻队,尽管力度不小,但偷倒的城市垃圾还是与日俱增。记者了解到,这个村的西、北两面与市区相接。前些年,也有城市垃圾偷倒到耕地里,但情况不是很严重。近几年来,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面积耕地看上去像一个白色污染区,耕地时遇到钉子、铁丝、电池、药瓶、注射器等是常有的事。

 农村垃圾工厂化处理是不现实的,集中深埋与随便抛弃相比显然是一大进步。但如何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却至今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从农村垃圾零排放到垃圾污染问题凸现,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农村城镇化,配套应跟上。而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城镇化及农民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的垃圾问题,已成为相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的课题。

 2.近年来,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也就越来越多,造成蚊蝇、蚊虫的滋生蔓延,这不仅影响了农村整体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而且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地下水、土壤,给群众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因此,垃圾的收集、处理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棘手难题。

 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垃圾成分一般分为:厨房垃圾(煤灰、烂菜叶)、纤维类(编织袋、废旧薄膜)、纸制垃圾(包括旧纸箱、烟盒、小学生旧书本)、塑料垃圾(方便面袋、塑料瓶、农村施肥剩下的塑料袋子、包装塑料纸等)、废旧电池、烂玻璃酒瓶、秸秆等。除了农村生活垃圾外,还存在许多建筑垃圾。将其再进行细分,可分为“可再生利用”、“可焚烧”、“可填埋”等类型。

 3.近年来,中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其中城市向农村大肆转嫁污染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把那些废弃家电、过期商品甚至过期失效的药品,转移到了农村销售,让农民成为废旧品的再次使用者。城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被清理出场,转移阵地搬到农村后,并不采取任何限污措施,就照样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农村由于观念的滞后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竟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接受了这些高耗能、高烟尘、高粉尘、高噪声的污染企业。

 “招商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招商引资一直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扩大开放、壮大经济的有效手段。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心切,往往急于求成,于是,招商时不讲准人条件,不设绿色门槛,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只要能拉来投资就让上马,“拾到篮子里都是菜”。同时,由于城市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治污力度日益强化,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日趋扩大,因此,部分污染企业钻了农村地区招商引资不规范的空子,开始大举进军农村,让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变成了城市污染向农村的倾泄。在某种意义上,招商引资对城市向农村转嫁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靠转嫁污染来达到治污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也不是脱贫致富的最好出路。“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排放要降低10%。城市如果依靠转嫁污染到农村作为治污的捷径,注定是死路一条。只有强化环境意识,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污染治理才是唯一的出路。

 4.在美国,美丽的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垃圾公园,园内的游乐设备都是用垃圾为原料做成的。它告诫人们:建设优美的环境要注意对垃圾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英国,有一座新建的享德尔影剧院,这座剧院的全部建筑材料都来自垃圾。该座银幕是用3.8万块废白布拼凑而成,2800个座椅全由拣来的钢材焊接而成。服务员穿的是清一色废旧布料拼凑的奇异服装,它告诉人们:浪费多严重,“废品”并不废。

 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座垃圾博物馆,人们走进这座展示现代生活废品的博物馆,犹如置身于垃圾堆中;四周墙壁都用垃圾堆积而成,连地面和天花板也布满垃圾。这座价值40万美元的“Museum”告诉我们:自觉的消费者能大大减少日常随意扔掉的垃圾,解决垃圾的根本办法是少扔垃圾。

 5.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各种资源也迅速向城市聚集,城乡文化差距加大。由于经济的原因,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不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脆弱,人才缺乏,队伍日益老化,经费困难,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如有的乡镇没有一个活动场所,绝大多数村无文化活动阵地,群众在节庆和农闲时节就玩扑克、打大贰,导致赌博之风盛行;有的乡镇将唯一的体育场地改变了用途,建修了房屋;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基本未干文化的事,抽去当安全员或从事其他工作;有的乡镇对现有文化设施无法保护,连文物遭损也无人问津。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新文化相结合。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为323.87亿元,仅相当于教育事业投入的1/70和科技事业投入的1/10。在文化资金偏少的情况下,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所占的比例则更低,2003年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2%,而广大的农村只用了28%,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

 “电视哄眼球,酒桌上炕头”。记者日前在农村基层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缺失严重,喝酒、打牌、看电视已成为他们工作、种地之余的主要娱乐内容。不少人大代表谈论这个话题时,也普遍认为,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基础设施缺失,甚至连国家投资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因为没有运行经费和人才流失而被大量闲置,实在是可惜。

 据了解,甘肃许多贫困县的图书馆10多年未购买过图书,图书馆的读者不断减少,一些图书馆十天半月无人借书已是常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好拿着财政工资织毛衣、聊家常。

 许多农村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只有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同时也要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的文艺作品。要知道,农民的道德、素质不是靠培训班就可以快速提高的,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靠投入,一方面还要靠“文化能人”组织。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待遇低、身份难解决,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文化队伍不稳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一些代表认为,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依靠政府,如果农村文化建设的这种不利地位得不到根本改变,莫说贫困地区财政没钱,即便是有了一些钱,也难以有效用在基层文化建设上。他们建议,对于很多基层农村来说,要想填上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这个缺口,政府加大投入仅仅是一方面,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关部门更要认真研究一下新形势下农民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让广大农民兄弟能够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穷和愚昧。

 6.在我国广大农村,部分县、乡政府部门、垄断行业乱收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费项目多。一些学校违反国家教育政策,收取试卷费、建档费、晚自习费、勤工俭学费、普九借款、微机使用费等,并强制收取水费、报刊费、同步优化练习册费等;一些县土地部门违反规定,向农民收取建房管理费、建房复垦费、翻建费、土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等;计生部门违反规定,收取孕期保健费、婚前教育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证费、人员婚育证明工本费等;民政部门违犯规定,收取拥军优属保障金、婚姻状况证明手续费、死亡证明工本费、殡改保证金、离婚调解服务费等。二是收费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