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考试模拟题章节练习卷二《测绘案例分析》

0
收藏   分享
  • 卷面总分:100分
  • 试卷类型:模拟考试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29次
  • 作答时间:180分钟
试卷简介

注册测绘师考试模拟题章节练习卷二《测绘案例分析》,本试卷总分100分。

  • 案例分析题
试卷预览
1

1)工程概况

位于华北平原的××新城为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对规划范围内老城区1:2000地形图进行修测,并测绘新城区和开发区的1;2000地形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测区范围西至龙凤河道左堤;北至龙风新河右堤;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至京山铁路,总面积约为70km2,测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4~7m。

项目工期为1年,在××××年××月××日之前完成测区1:2000地形图测绘,××××年××月完成数据更新工作。

2)测区已有资料

(1)测区周围有二等三角点4个,分别为“罗锅判”、“南马房”、“渔霸口”、“农资仓库”;坐标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

(2)测区内有一等水准点1个,为“兴武34-1甲上”;二等水准点15个;高程成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3)经实地踏勘,以上这些点标石保存完好,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3)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T13-2010)。

(3)《国家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4)《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20258.1-2007)。

(5)《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

(6)《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4)测图比例尺与图形分幅及编号

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图幅采用1250px×1250px正规分幅;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z、y的千米数表示,z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线相连;图号由东往西、由南往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采用3位数字编号,即001,002,003,。

5)测图方法

拟采用GPS-RTK方法测图。

6)问题

(1)简述修测地形图的有关规定。

(2)本工程采用GPS-RTK方法测图,简述流动站的作业规定。

(3)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检查内容有哪些?

1

1)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

对于采用高速铁路设计的城际铁路而言,CPⅢ控制网测量精度的程度直接决定着铁路运行的时效性、舒适度及平稳度,因此对CPⅢ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很高。而影响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测设精度的环节较多,由于要求精度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微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测量成果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认真分析确定误差的来源,从而可以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

2)误差来源分析

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是通过全站仪自由设站后方交会的方式进行测量。例如,××客运专线,其CPⅢ控制网测量方式如图3-5所示。

由于××客运专线CPⅢ控制网测量标志联结件采用固定套筒,直杆轴螺旋式旋人的形式,因此影响测量精度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备误差

①棱镜常数不同:由于棱镜的出厂批次、生产地点等的不同,导致使用同一台仪器不同的棱镜,对同一个位置测量得到的成果有微小的差别,在常规测量中,由于成果精度要求不高,这种差别可以忽略,但在CPⅢ控制网这种高精度的测量过程中,这种差别显得尤为突出。

②联结件精度不同:联结件虽然为精工加工产品,但仍可能有个别联结件无法达到测量所需的精度要求。

(2)人为因素

①测量模式:不同的测量模式,测量得到的距离有可能是不同的,以LeicaTCA1201+为例,同一台仪器,对同一个目标测量得到的距离,采用快速测量模式比采用标准测量模式得到的距离要短Imm左右。

②点号错误:由于CPⅢ控制网测量中每个测站有8~13个测量目标,因此人工操作过程中点号可能错误,导致在数据平差过程中无法计算。

③目标错误:由于光线对测距和测角精度影响较大,同时也为了避免与其他施工发生冲突,CPⅢ控制网的测设通常选在晚上进行,且由于单个测站观测目标较多,这就导致在测量过程中可能有个别点位测量错误。

④联结件安置错误:采用直杆轴螺旋式旋人的形式安置棱镜,由于丝纹较长,在安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螺杆、棱镜未安置到位情况。

(3)起算数据精度

CPⅢ控制网具有很高的内符合精度,在平差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投影面和中央子午线,且成果一致的起算数据进行平差计算。

3)误差检核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要求CPⅢ平面网自由网平差后方向和距离改正数应满足表3-5要求。CP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应满足表3-6要求。

CPⅢ平面网数据超限主要表现为CPⅢ横、纵向边长相对精度超限,改正数超限和点位相对精度超限三部分。

4)小结

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测量精度要求高,而影响其精度的环节较多。因此,为保证高精度、高效率的完成测量任务,测量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要认真。

(1)爱护仪器、棱镜并定期检核,开始测量前必须检查仪器设置是否正确及棱镜是否合格;

(2)CPⅢ棱镜安置、CPⅡ对中要认真仔细;

(3)气压、温度、湿度在测量过程中要随时关注;

(4)尽量选择无风的阴天进行或夜间进行;

(5)测量人员与计算人员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作出正确、妥善的处理。

5)问题

(1)高速铁路测量平面控制网有CPO,CPI,CPⅡ和CPⅢ。请说明各级平面控制网的名

称及其作用。

(2)简述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轨道控制网)平面测量的要求。

(3)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有哪些?

1

1)工程概况

××矿井田位于××中部黄土高原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或沙滩,海拔1680~1900m;区内河流无常年性流水,沙河及冲沟有季节性流水。矿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特征为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区均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起伏较大,以黄土丘陵居多。区内有专用铁路和公路分别与××铁路和××国道连接,交通便利。

该矿是1972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21万t/年,矿井曾连续三年产量达30万t/年。由于超生产能力服务和小窑破坏,使老采区资源枯竭。为了矿井接续,经原矿务局研究决定,对××矿实施深部接替改造设计。为此需将三矿主井筒继续延伸,使之与××矿三采区轨道上山贯通,从而解决矿井延伸后的总回风、提升等问题。该贯通测量工程属一矿副井与三矿主井两井间贯通,属重要贯通工程。两主井井口相距2100m,井下导线长度约2700m。

2)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已有资料利用

本设计所采用的起始数据为1968年××地质局测量六队的三角点成果和1997年9月××公司地质队提交的三角点成果联测到井下的导线点成果资料,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经对已知点进行检查核实,起始资料正确可靠。

4)仪器设备

(1)SET22D防爆智能全站仪,技术指标:

测距精度:土(2mm+2ppm×D)

测角精度:土2

测程:井下大于500m,地面2400m(一块棱镜)

(2)HD8200E型GPS接收机,技术指标:

平面定位精度:静态测量±(5mm+lppmXD)

高程精度:静态测量±(10mm+2ppmXD)

(3)陀螺经纬仪,在洞内导线测量中加测陀螺定向边是提高贯通测量精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4)S3型水准仪,高程测量。

5)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鉴于GPS测量具有精度高、施测简便的特点,本设计采用GPS网建立地面独立平面控制,并与矿区原有控制点进行联测。为此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四等GPS测量要求施测。

(1)布网原则: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其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点位选择:点位的选择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距离大于50m),点位周围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物体,并避开大面积水域,不宜选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以防止多路径效应。

(3)观测方法及要求:用广州中海达HD8200E型GPS接收机三台套,以静态定位法施测GPS控制网。新购置GPS接收机应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参加作业。

(4)数据处理:数据后处理用HD8200E随机软件HDS2003进行。

6)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两井间的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按三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采用S3型水准仪,配以区格式水准尺,独立施测两次,取两次测得的高程平均值作为最终值,以求得水准点和井口水准基点的标高。

7)洞内控制测量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方法,采用全站仪施测,用陀螺经纬仪加测陀螺定向边。

(2)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采用S3型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

8)贯通工程测量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编写提要如下:

(1)贯通工程略图。

(2)贯通工程概况:贯通巷道的用途、长度、施工方式、施工日期及施工单位。

(3)测量工作情况:参加测量的单位、人员,完成的测量工作量及完成日期。

(4)地面控制测量情况:GPS控制网的施测时间、单位,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成果的精度评定,联测GPS近井网时所用三角点的精度,点位的完好情况等。

(5)井下测量情况:贯通导线施测情况及实测精度的评定,高程测量的施测情况及实测精度的评定。

(6)贯通精度情况:贯通工程的允许偏差值,贯通实际偏差值。

(7)应附全部贯通测量资料明细表及附图。

9)问题

(1)简述建立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网的有关规定。

(2)简述建立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的有关规定。

(3)简述隧道高程控制测量的有关规定。

(4)隧道的贯通误差分为哪几个部分?

1

1)滑坡体介绍

××滑坡体位于长江左岸,前缘高程139m,后缘高程400m,滑坡面积约30万m2。1954年该滑坡临江地带200m高程以下部分曾崩滑人江,之后每遇特大暴雨即有崩滑迹象。2002年以来,滑体300~400m高程地段出现多条横向裂缝,最长约100m,40余户农户被迫于2003年7月搬出。

2)滑坡GPS监测网布设

GPS监测网由基准网和变形网构成。首级网为监测系统的基准网,二级网由滑坡监测点组成。在基准网控制下,比较滑坡监测点各期观测量与首期观测值的坐标差值,即可判断滑坡稳定性。

滑坡监测点根据滑坡体特点来选择,这些点要能反映滑坡体整体变形方向和变形量,又要能反映滑坡体范围变形速率。同时,每个点还要考虑接收卫星信号情况,测点上空不要有大面积遮挡物。为此,根据对现场条件的野外勘察,按照布网原则布设了如图3-3所示的GPS变形监测网。其中,ZG101~ZG102为布设在该滑坡体以外稳定基岩上的基准点,ZG201一ZG206为布设在本滑坡体外上的6个监测点。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80.3m,最长距离为558.562m,最短距离为46.285m。基准点和监测点上都埋设了观测墩,并配有强制对中装置。

3)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在对该滑坡进行监测过程中,分别在2008年9月和2008年11月对其进行了两期监测。

外业观测的仪器:基准点用2台双频GPS接收机,监测点用6台单频GPS接收机。观测方法:采用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数据采样率为15s。观测时,基准点上观测3个时段,每时段4h;监测点上连续观测2h。

观测完毕后,利用随机软件进行解算。数据的解算包括闭合环的检验和GPS网平差等。

本监测网两期观测数据经约束平差后的各项精度指标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在精度、可靠性和置信度三个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4)监测结果分析

得到滑坡监测点两期观测坐标后,可得到该滑坡两期变形信息,统计结果如表3-4所示。

从表3-4中数据可以看出:该滑坡的6个监测点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其中变形最大的位移点为ZG202(dx=-18mm,dy=7mm)。同时,由图3-4可以看出该滑坡6个监测点的变形方向基本一致(与长江水流方向垂直),有向南滑动的趋势。

5)问题

(1)变形监测有哪些方法?

(2)简述滑坡监测变形观测点位的布设规定。

(3)变形观测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4)出现何种异常情况应即刻通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