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读了之后,又座 谈式地议论,一致认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信的抬头是:外婆、爸爸、妈妈。
⑵妻子说:概念化。我笑了,说: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岳母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他的字迹不是这样的。
⑶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我还是咬定:几十个字,他不可能让同学代笔。
⑷岳母甚至猜测我儿子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我说,怎么可能?妻子也说: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
⑸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⑹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最后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⑺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我关照: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他说:不是有了一封了吗?不过,他还是承诺:好吧。
⑻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妻子发短信:信何时发?儿子回复:正在写。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告诉发信时间。回复:今日寄。
⑼十天以后,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我悄悄打电话说:到底寄出了没有?儿子说:爸,我发伊妹儿吧。我说: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⑽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我对岳母说: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⑾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妻子频繁发短信。我说: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
⑿我知道绕不过去,还是打了电话。我说: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只有看到你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
⒀晚上,儿子打来电话。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他的习惯问候是:都好吗?而且,一一问候。他对外婆说:我这儿都好,您放心,睡好觉。外婆说:信寄出了吗?
⒁儿子说:我已经寄出了。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我强调: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⒂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⒃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妈,信到了。
⒄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她说: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⒅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题材雷同。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岳母说: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
⒆妻子说:他什么时候用功过。我说: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信了,你们又挑剔。岳母说: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⒇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我说: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儿子说好吧,我尽力。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
小说围绕“一封家书”展开,具有现实意义。请根据作品内容,从儿子的角度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情节。(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