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借:固定资产清理 32 000 累计折旧 58 000 贷:固定资产 90 000
- B.借:银行存款 9 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9 300
- C.借:营业外支出 22 7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2 700
- D.借:固定资产清理 22 700 贷:营业外收入 22 700
- A.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无法收回时,应确认为坏账
- B.会计上处理坏账的方法只有直接转销法
- C.估计坏账损失可使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或账龄分析法
- D.直接转销法下.公司要等到信用部门确定顾客的款项不可收回时,才对坏账进行会计处理确认为坏账
- A.借:坏账准备 3 900 贷:应收账款 3 900
- B.借:坏账准备 3 900 贷:银行存款 3 900
- C.借:应收账款 3 900 贷:坏账准备 3 900
- D.借:坏账准备 3 900 贷:应付账款 3 900
- A.借:银行存款 9 360 贷:主营业务收入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360
- B.借:应收账款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36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 360
- C.借:应收账款 9 360 贷:主营业务收入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360
- D.借:银行存款 9 360 贷:库存商品8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360
- A.借:在途物资 5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35 贷:银行存款 6 435
- B.借:原材料 5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35 贷:应付账款 6 435
- C.借:原材料 6 435 贷:银行存款 5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35
- D.借:原材料 5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35 贷:银行存款 6 435
- A.20
- B.16
- C.12
- D.9
- A.21
- B.14
- C.2
- D.一2
- A.16
- B.4
- C.-4
- D.-9
- A.应收账款
- B.管理费用
- C.资产减值损失
- D.坏账准备
- A.10
- B.14
- C.26
- D.30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可以外借
- B.将外借的会计凭证拆封抽出
- C.不得外借.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
- D.将向外单位提供的凭证复印件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
- A.购买材料
- B.缴纳税费
- C.对外分配利润
- D.归还银行借款
- A.借方科目金额=贷方科目金额
- B.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
- C.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 D.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 A.凭证名称、填制日期
- B.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 C.经济业务内容
- D.填制单位签章
- A.资产
- B.负债
- C.收入
- D.费用
- A.“银行存款”
- B.“应收账款”
- C.“主营业务收入”
- D.“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A.属于管理的范畴
- B.其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 C.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 D.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A.按财产清查的方法.分为实地盘存法和技术推算法
- B.按财产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 C.按财产清查的内容.分为重点项目清查和一般项目清查
- D.按财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 A.账簿的封面主要注明账簿的名称
- B.账簿的扉页主要用来标明会计账簿的使用信息
- C.账簿的账页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载体
- D.账簿的账页格式因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 A.营业外收入
- B.营业税金及附加
- C.营业成本
- D.销售费用
- A.买价
- B.运杂费
- C.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 D.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 A.原始凭证
- B.生产计划书
- C.资产负债表
- D.合并协议
- A.汇总记账凭证
- B.收款凭证
- C.付款凭证
- D.转账凭证
- A.登记现金13记账
- B.登记总分类账
- C.登记明细分类账
- D.编制科目汇总表
- A.有关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无误
- B.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
- C.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
- D.有无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
- A.融资租入的设备
- B.经营租入的设备
- C.委托加工商品
- D.无形资产
- 47
-
长期借款一般用于( )。
- A.固定资产的购建
- B.改扩建工程
- C.大修理工程
- D.补充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 B.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 C.资本的增减
- D.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 A.所有者权益类
- B.负债类
- C.损益类
- D.成本类
- A.5 000
- B.3 000
- C.0
- D.2 000
- A.编制汇总原始凭证的依据不同
- B.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不同
- C.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不同
- D.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不同
- A.查明银行和本单位未达账项情况的依据
- B.通知银行更正错误的依据
- C.调整银行存款账簿记录的依据
- D.更正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的依据
- A.12月末结出全年累计发生额后
- B.各月末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后
- C.结出本季累计发生额后
- D.结出当月发生额后
- A.74
- B.72
- C.148
- D.144
- A.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 B.进行成本计算
- C.设置和登记账簿
- D.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 A.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
- B.登账完毕.要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并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
- C.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应紧靠底线书写.一般应占格距的1/2
- D.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应当结出余额并正确填列,“借或贷”栏可省略不写
- A.104
- B.112
- C.100
- D.108
- A.发票
- B.收据
- C.银行对账单
- D.收料单
- A.单位所有的会计档案均不得销毁
- B.会计档案在保管期满后.可以直接销毁
- C.对于保管期满但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
- D.国家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可以不派人监销
- A.登记总账的依据相同
- B.记账凭证的汇总方法相同
- C.保持r账户间的对应关系
- D.简化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
- A.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
- B.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
- C.某一时点的经营成果
- D.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 A.单位负责人
- B.会计机构负责人
- C.出纳人员
- D.会计主管人员
- A.红字更正法
- B.重编正确的付款凭证
- C.划线更正法
- D.补充登记法
- A.总账的格式不同
- B.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不同
- C.登记总账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 D.会计凭证的种类不同
- A.5月实现的利润总额
- B.1~5月累计实现的营业利润
- C.1~5月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
- D.1~5月累计实现的主营业务利润
- A.权责发生制
- B.应收应付制
- C.收付实现制
- D.统收统支制
- A.企业存入银行的款项,已经作为本单位银行存款的增加登记账.而银行尚未登记入账
- B.企业开出支票从银行存款中支付款项,企业已经作为本单位银行存款的减少登记入账.银行已经付款和记账
- C.银行代企业收取的款项,银行已经作为企业银行存款的增加记账.而企业因未收到有关凭证.尚未登记入账
- D.银行代企业支付的款项,银行已经作为企业银行存款的减少登记入账.而企业因未收到有关凭证.尚未登记入账
- A.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借出
- B.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 C.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
- D.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改
- A.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3 000元,“管理费用”17 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20 000元 ,
- B.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3 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17 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20 000元
- C.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3 000元,“管理费用”1 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16 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20 000元
- D.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3 000元,“管理费用”16 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1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20 000元
- A.会计凭证传递程序
- B.会计账簿组织
- C.账务处理程序
- D.会计报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