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896
- B.1 008
- C.1 280
- D.1 600
- A.480
- B.960
- C.1 040
- D.1 200
- A.0
- B.440
- C.480
- D.10
- A.0
- B.175
- C.350
- D.700
- A.270
- B.545
- C.845
- D.1 245
- A.财政部门
- B.人民法院
- C.本公司
- D.会计职业组织
- A.客观公正
- B.办事公道
- C.廉洁自律
- D.强化服务
- A.爱岗敬业
- B.客观公正
- C.提高技能
- D.参与管理
- A.领导的决定不违反会计法律的规定
- B.郭某应该实习1个月后上岗,不能立刻上岗
- C.郭某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出纳工作
- D.出纳岗位属于会计从业资格的适用范围
- A.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 B.政府会计监督
- C.国家会计监督
- D.社会会计监督
- A.对单位会计核算情况的检查
- B.对单位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的检查
- C.对单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检查
- D.对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检查
- A.县级以上的财政部门有权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临督权,并依法对违反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 B.县级以上的审计部门有权对各单位会计工作行使监督权,并依法对违反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 C.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约束,财政部门也无权对A公司进行检查
- D.中外合资企业无权拒绝财政部门对其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 A.政府会计监督
- B.内部会计临督
- C.社会监督
- D.行政监督
- A.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应职责权限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 B.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 C.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 D.重大对外投资应当明确其决策和执行程序,并体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要求
- A.15天
- B.20天
- C.一个月
- D.两个月
- A.银行汇票的收款人
- B.银行承兑汇票的收款人
- C.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人
- D.银行承兑汇票的被背书人
- A.银行不可以拒绝受理案例中的银行汇票
- B.银行汇票的实际结算金额应当小于等于出票金额
- C.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甲企业
- D.银行汇票不可以用于原材料的购买结算
- A.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全国通用
- B.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是持票企业的银行
- C.银行承兑汇票在背书转让时需要有银行的确认
- D.银行承兑汇票的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 A.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收款人
- B.拥有对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 C.再把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其他企业
- D.再把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甲企业
- A.伟达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73万元
- B.伟达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58万元
- C.伟达公司的应纳所得税为114.5万元
- D.伟达公司的应纳所得税为143.25万元
- A.企业缴纳的税收滞纳金15万元不得税前扣除
- B.企业缴纳的税收滞纳金可以税前扣除9万元
- C.未经税务部门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 D.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准备金可以税前扣除
- A.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为8万元
- B.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为54万元
- C.超过允许税前扣除部分的业务招待费,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 D.超过允许税前扣除部分的业务招待费,不得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 A.允许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为3万元
- B.允许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为4.375万元
- C.允许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为3.5万元
- D.允许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为9万元
- A.1 600万元
- B.1 800万元
- C.350万元
- D.550万元
- A.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
- B.属于私设账簿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
- C.可对该单位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 D.可对该单位处5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 A.张某不得担任该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
- B.张某可以担任该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
- C.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
- D.张某不得在该单位担任任何职务
- 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
- B.对该单位处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 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 D.由于情节严重,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A.王某可以同时兼任会计和出纳
- B.王某不可以同时兼任会计和出纳
- C.王某同时兼任会计和出纳,不符合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 D.违反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基本原则中的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 正确
- 错误
- A.事项(1)
- B.事项(2)
- C.事项(3)
- D.事项(4)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绩效考评控制
- B.授权审批控制
- C.复核控制
- D.财产保护控制
- A.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
- B.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
- C.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
- D.责任人不同
- A.国内税法
- B.国际税法
- C.外商投资企业税法
- D.外国税法
- A.一个基本账户原则
- B.守法合规原则
- C.存款信息保密原则
- D.国家指定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原则
- A.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 B.政府监督
- C.社会监督
- D.职工代表会监督
- A.从价计征
- B.选择计征
- C.从量计征
- D.复合计征
- A.税款抵扣联
- B.发票联
- C.存根联
- D.记账联
- A.时间
- B.编号
- C.金额和记账方向
- D.经济业务内容
- A.纳税人可以要求税务机关退还多缴的税并加算银行同期利息
- B.纳税人可以要求税务机关加倍退还多缴的税款
- C.税务机关不予退还多缴税款
- D.税务机关只退还多缴税款
- A.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
- B.经营地税务机关
- C.上一级税务机关
- D.省税务局
- A.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求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求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
- B.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
- C.会计法律制度既有成文的规定,也有不成文的规范
- D.会计职业道德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
- A.票据是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有价证券
- B.票据所记载的金额由出票人自行支付或委托付款人支付
- C.票据都有付款提示期限
- D.任何票据都可以用于办理结算或提取现金
- A.单位银行结算账户
- B.基本存款账户
- C.一般存款账户
- D.专用存款账户
- A.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制止、纠正和处理权
- B.建立健全单位经济核算的组织指挥权
- C.对单位财务收支具有审批签署权
- D.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权
- A.真实性要求
- B.明晰性要求
- C.重要性要求
- D.相关性要求
- A.我国境内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任意货币为记账本位币
- B.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只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C.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 D.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应当使用该货币
- A.三次
- B.两次
- C.四次
- D.一次
- A.主管地
- B.营业地
- C.注册地
- D.住所地
- A.国家机关
- B.企业法人
- C.公民
- D.国家工作人员
- A.收款人名称
- B.表明“支票”的字样
- C.付款人名称
- D.确定的金额
- A.定期定额征收
- B.委托代征
- C.代扣代缴
- D.代收代缴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 B.国务院
- C.中国人民银行
- D.财政部
- A.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 B.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 C.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 D.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 A.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30日
- B.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
- C.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
- D.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
- A.《企业会计制度》
- B.《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C.《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A.3
- B.4
- C.5
- D.6
- A.社会效益
- B.职业道德
- C.技术要求
- D.个人利益
- A.管理费用
- B.销售费用
- C.制造费用
- D.财务费用
- A.抵缴下一年度税款
- B.没收
- C.于下一年度退还
- D.立即退还
- A.签名
- B.盖章
- C.签名或盖章
- D.签名并盖章
- A.2
- B.3
- C.5
- D.1
- A.3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B.5 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C.3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
- D.5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
- A.重要性要求
- B.可比性要求
- C.相关性要求
- D.明晰性要求
- A.财力保证作用
- B.巩固政权作用
- C.调节制约作用
- D.反映监督作用
- A.一个基本结算账户
- B.几个基本结算账户
- C.一个专用结算账户
- D.几个专用结算账户
- A.票据追索权
- B.付款请求权
- C.付款义务
- D.偿还义务
- A.应付账款明细账
- B.应收账款明细账
- C.银行存款日记账
- D.预收账款明细账
- A.1~2天
- B.2~3天
- C.3~5天
- D.2~5天
- A.通报
- B.罚款
- C.吊销许可证
- D.责令停产停业
- A.国有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
- B.公司制企业负责人
- C.学术团体负责人
- D.事业单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