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依法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 B.不得妨碍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经营活动
- C.应当在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法律依据充分的情况下依法处理
- D.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有义务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
- A.在未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出具审计报告
- B.对同一委托单位的同一事项,依据相同的审计证据出具相同结论的审计报告
- C.隐瞒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 D.实施严格的逐级复核制度,按规定编制和保存审计工作底稿
- A.货币资金
- B.对外投资
- C.工程项目
- D.采购与付款
- A.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 B.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 C.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 D.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 A.全面检查
- B.专项检查
- C.抽查
- D.重点检查
- A.10
- B.15
- C.20
- D.25
- A.扣缴义务人
- B.在纳税期内有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 C.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 D.在减税、免税期间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纳税人
- A.公民
- B.法人
- C.自然人
- D.国家工作人员
- A.3个月
- B.9个月
- C.6个月
- D.1年
- A.100
- B.1000
- C.10000
- D.4000
- A.直接申报
- B.邮寄申报
- C.数据电文
- D.其他申报
- A.1-3天
- B.3-5天
- C.5天
- D.15天
- A.复杂性
- B.渐进性
- C.针对性
- D.全面性
- A.基本准则
- B.38个具体准则
- C.39个具体准则
- D.企业财务通则
- A.社会
- B.国家
- C.所在单位
- D.本人
- A.发票要全联一次填写
- B.纳税人进行电子商务可以不开具发票
- C.发票可以跨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具
- D.开具发票后,如发生销售转让的,在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后,重新开具发票
- A.职业道德意识
- B.职业道德规范
- C.职业道德教育
- D.职业道德行为
- A.道德修养
- B.道德实践
- C.道德规范
- D.道德标准
- A.600
- B.3000
- C.6000
- D.1500
- A.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 B.省级以上财政部门
- C.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 D.省级以上税务部门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B.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 C.职业活动方式的变化
- D.社会地位的变化
- A.财务会计制度比较健全,能够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 B.账册不够健全
- C.能够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
- D.无完整考核依据
- A.均为具体行政行为
- B.均为惩戒措施
- C.制裁的对象相同
- D.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
- A.提前泄露
- B.有误导性陈述
- C.有重大遗漏
- D.有虚假记载
- A.汇票
- B.本票
- C.发票
- D.支票
- A.规范会计行为
- B.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C.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 D.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 A.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 B.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 C.各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D.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 A.直接收缴
- B.间接收缴
- C.集中收缴
- D.分散收缴
- A.库存实物
- B.货币资金
- C.有价证券
- D.往来单位或个人
- A.基本准则
- B.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
- C.解释公告
- D.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 A.填制凭证的日期
- B.经济业务的内容
- C.填制凭证单位的领导签章
- D.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
- A.开证
- B.凭单收款
- C.第一付款责任
- D.有取得担保的权利
- A.本单位会计人员贪污
- B.本单位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 C.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 D.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 A.节约财政支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 B.强化宏观调控
- C.活跃市场经济
- D.保护民族产业
- A.会计人员准入审批
- B.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
- C.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管理
- D.会计制度与解释
- A.竞争性谈判
- B.单一来源采购
- C.询价
- D.邀请招标
- A.通报
- B.罚款
- C.行政处分
- D.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A.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 B.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 C.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 D.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 C.《总会计师条例》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A.实质上的独立
- B.独立自主设立会计账簿
- C.形式上的独立
- D.独立自主审查会计凭证
- A.知识
- B.理论
- C.理想
- D.意志
- A.15
- B.30
- C.60
- D.180
- A.美与丑
- B.善与恶
- C.正义与非正义
- D.规范与不规范
- A.单位负责人
- B.会计机构负责人
- C.专业技术职务
- D.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 A.《大学》
- B.《中庸》
- C.《老子》
- D.《论语》
- A.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
- B.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批准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
- C.各单位设置会计账簿的种类和具体要求,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D.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可以在法定会计账册外另行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登记、核算
- A.不做假账
- B.诚实守信
- C.廉洁自律
- D.依法办事
- A.内在要求
- B.基本原则
- C.基本要求
- D.外在动力
- A.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 B.会计报表具体格式
- C.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 D.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A.范围
- B.表现方法
- C.性质
- D.保障机制
- A.客观性
- B.可比性
- C.权责发生制
- D.谨慎性
- A.30
- B.60
- C.90
- D.120
- A.助理会汁师
- B.会计师
- C.注册会计师
- D.高级会计师
- A.客观公正
- B.坚持准则
- C.廉洁奉公
- D.真实可靠
- A.会计理论水平
- B.会计工作质量
- C.会计核算能力
- D.会计管理能力
- A.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实际需要决定
- B.各单位提出设置方案,报税务部门批准
- C.各单位提出设置方案,报财政部门批准
- D.各单位提出设置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批准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 B.国务院
- C.国务院财政部门
- D.省级或省级以下财政部门
- A.社会意识
- B.劳动关系
- C.社会关系
- D.利益关系
- A.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这一行为的目的在于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需要
- B.实施的义务行为是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度,义务主体不受限制和约束
- C.不履行义务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 D.在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或不能实现的时候,可依法请求国家有关权力机关给予强制力保护
- A.物
- B.经济行为
- C.名称
- D.智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