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支票
- B.支票适用于异地、同城或统一票据交换区域
- C.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不能背书转让
- D.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10天
- A.银行
- B.农村信用合作社
- C.单位
- D.个人
- A.外地临时机构
- B.基本建设基金
- C.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取得借款
- D.临时经营活动需要
- A.基本建设资金
- B.更新改造资金
- C.单位银行卡备用金
- D.工会设在单位的组织机构经费
- A.更改签发日期的支票
- B.更改收款单位名称的支票
- C.中文大写金额和阿拉伯数字金额不一致的支票
- D.由出票人授权补记金额的支票
- A.税务登记证正本
- B.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 C.税务登记证副本
- D.营业执照
- A.会计法律
- B.会计行政法规
- C.地方性会计法规
- D.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 A.性质不同
- B.作用范围不同
- C.实现形式不同
- D.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 A.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 B.具有会计师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
- C.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 D.身份状况良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 A.增值税专用发票
- B.商业零售统一发票
- C.商品房销售发票
- D.邮票
- A.会计及相关专业理论水平
- B.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 C.沟通交流能力
- D.职业判断能力
- A.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 B.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其他会计使用者提供会计报表
- C.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资料
- D.承办委托人委托的其他会计业务
- A.恪守信用,履约付款原则
- B.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原则
- C.银行不垫款原则
- D.自愿选择开户银行
- A.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
- B.安心本职工作,任劳任怨
- C.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 D.严肃认真,尽心尽力
- A.大中型企业
- B.事业单位
- C.行政部门
- D.业务主管部门
- A.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交风险预警报告
- B.参加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 C.分析坏账形成的原因。提出加强授信管理、加快货款回收建议
- D.分析现金流量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 A.背书人
- B.出票人
- C.付款人
- D.收款人
- A.借款转存
- B.借款归还
- C.现金缴存
- D.现金支取
- A.通过会计学历教育进行
- B.通过会计继续教育进行
- C.通过会计人员自我教育进行
- D.通过会计专业资格考试进行
- A.管制
- B.拘役
- C.无期徒刑
- D.死刑
- A.未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票据无效
- B.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的事项应当真实
- C.支票均可背书转让
- D.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应当规范
- A.金额
- B.出票或者签发日期
- C.收款人名称
- D.用途
- A.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B.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 C.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D.是否按照税法的规定按时足额纳税
- A.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账箨的
- B.纳税人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 C.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 D.纳税人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 A.营业场所
- B.住所
- C.经常居住地
- D.财产所在地
- A.未设置会计账簿的
- B.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 C.未办理税务登记的
- D.账簿混乱难以查账的
- A.违反单位会计核算规则的行为
- B.违反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要求的行为
- C.伪造和变造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行为
- D.违反单位会计监督规则的行为
- A.责令限期改
- B.通报
- C.罚款
- D.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A.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会计核算,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 B.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报告
- C.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资料
- D.委托人委托的相关会计业务
- A.罚款
- B.行政拘留
- C.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D.没收违法所得
- A.填制的记账凭证
- B.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
- C.取得的原始凭证
- D.登记的账簿
- A.背书人
- B.被背书人
- C.收款人
- D.保证人
- A.5年
- B.l0年
- C.15年
- D.25年
- A.出票
- B.背书
- C.承兑
- D.保证
- A.建造合同
- B.政府补助
- C.每股收益
- D.租赁
- A.自出票日起1个月
- B.自出票日起2个月
- C.自出票日起3个月
- D.自出票日起4个月
- A.退回原出具单位,由原出具单位重新开具发票
- B.退回原出具单位.由原出具单位划线更正并加盖公章
- C.接受单位直接更正,并要求原出具单位说明情况同时加盖单位公章
- D.接受单位直接更正,并说明情况同时加盖经办人员名章
- A.按号顺序填开发票
- B.使用中文填开发票
- C.使用中文和一种外国文字填开发票
- D.代其他单位开具发票
- A.30日
- B.60日
- C.90日
- D.120日
- A.增值税专用发票
- B.普通发票
- C.专业发票
- D.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统一发票
- A.5曰
- B.10日
- C.15日
- D.30日
- A.固定资产登记卡的填制
- B.稽核
- C.会计档案保管
- D.收入、费用的登记
- A.教育性
- B.特殊性
- C.强制性
- D.实践性
- A.票据无效
- B.票据行为无效
- C.以中文大写为准
- D.以数字小写为准
- A.全国
- B.全省
- C.全行业
- D.部门内
- A.寄人地的邮局邮戳日期
- B.寄出地的邮局邮戳日期
- C.税务机关收到申报资料的日期
- D.纳税人填写申报资料的日期
- A.谢某违反了爱岗敬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B.谢某违反了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C.谢某违反了客观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D.谢某违反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A.订本式
- B.活页式
- C.多栏式
- D.卡片式
- A.累计发生额
- B.余额
- C.本期发生余额
- D.期末余额
- A.所在地
- B.主管地
- C.营业地
- D.注册地
- A.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时只能依法选定一种核定方法,并明确告知纳税人
- B.税务机关采用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 C.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税务机关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定额的合理
- D.经税务机关认定后,纳税人可以调整应纳税额
- A.委托人与受托人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 B.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签收手续
- C.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
- D.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工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 A.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
- B.经营地税务机关
- C.上一级税务机关
- D.不用上缴
- A.一般存款账户
- B.基本存款账户
- C.专用存款账户
- D.临时存款账户
- A.政府监管与自我监督
- B.行业自律和自我监督
- C.行业自律和上级单位监督
- D.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
- A.社会实践
- B.经济基础
- C.社会经济关系
- D.上层建筑
- A.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专门用于结算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使用的一种发票
- B.增值税专用发票只限于增值税以一般纳税人领购使用
- C.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得领购使用
- D.一般纳税人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 A.会计档案移交清册
- B.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 C.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 D.月度财务计划
- A.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保持独立性
- B.端正态度、坚持准则、实事求是、保持独立性
- C.公私分明、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保持独立性
- D.端正态度、忠于职守、实事求是、保持独立性
- A.《会计法》
- B.《企业会计准则》
-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D.《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 A.五年,不得加收滞纳金
- B.三年,加收滞纳金
- C.三年,不得加收滞纳金
- D.五年,加收滞纳金
- A.处以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B.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C.予以警告,并处以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 D.予以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A.社会分工
- B.经济发展
- C.政治需要
- D.职业行为
- A.1985年1月21日
- B.1993年12月29日
- C.1999年10月31日
- D.2001年1月1日
- A.3
- B.5
- C.7
- D.10
- A.10日
- B.7日
- C.20日
- D.15日
- A.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
- B.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 C.自申请营业热照之日起45日内
- D.自申请营业执照之日起60日内
- A.出票人
- B.承兑人
- C.背书人
- D.保证人
- A.税务检查
- B.税务管理
- C.税款征收
- D.工商登记
- A.国务院
- B.国务院财政部门
- C.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
- D.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