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
- B.年折旧率=(1一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折旧年限x100%
- C.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 D.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 A.材料入库单
- B.发出材料汇总表
- C.购货发票
- D.工资发放明细表
- A.“待处理财产损溢”30000元
- B.“营业外支出”20000元
- C.“累计折旧”10000元
- D.“待处理财产损溢”20000元
- A.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 B.总额试算平衡法
- C.差额试算平衡法
- D.余额试算平衡法
- A.计提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B.计提生产车间固定资产折旧: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C.计提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D.计提自建工程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A.现金收款凭证
- B.现金付款凭证
- 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 A.出纳丢失现金
- B.材料盘盈
- C.固定资产丢失
- D.材料自然损耗
- A.费用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借方
- B.借贷记账法下。借记减少
- C.期末没有余额
- D.借贷记账法下,借记增加
- A.资本公积
- B.营业外收入
- C.其他业务收入
- D.营业外支出
- A.准确性
- B.合法性
- C.合理性
- D.效益性
- A.资产的减少
- B.负债的增加
- C.收入的增加
- D.费用的增加
- A.财务费用
- B.制造费用
- C.管理费用
- D.直接人工费用
- A.借:营业外支出 7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7000
- B.借:营业外支出 7000 贷:原材料 7000
- C.借:管理费用 7000 贷:原材料 7000
- D.借:管理费用 7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7000
- A.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 B.原始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 C.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 D.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 A.依据相同
- B.金额相等
- C.方向相同
- D.期间相同
- A.购买材料
- B.缴纳税费
- C.对外分配利润
- D.归还银行借款
- A.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 B.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 C.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 D.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 A.企业发行三年期债券200万元
- B.本企业收到张三投入的资金10万元
- C.企业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10万元
- D.企业向银行借人三年期借款50万元
- A.科目汇总表
- B.总分类账
- C.明细分类账
- D.汇总记账凭证
- A.库存现金
- B.存货
- C.银行存款
- D.交易性金融资产
- A.55
- B.52
- C.45
- D.40
- A.会计核算
- B.会计对象
- C.会计主体
- D.会计科目
-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 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 A.不存在这种账务处理程序
- B.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 C.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 D.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 A.商品的买价
- B.商品的增值税(取得专用发票)
- C.商品的消费税
- D.商品的运输费
- A.编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时
- B.查明未达账项时
- C.收到银行对账单时
- D.实际收到有关结算凭证时
- A.专用记账凭证
- B.通用记账凭证
- C.复式记账凭证
- D.单式记账凭证
- A.规模较小、业务较少的单位
- B.所有单位
- C.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单位
- D.工业企业
- A.全面清查
- B.局部清查
- C.实地盘点
- D.技术推算
- A.计量差错引起的原材料盘亏
- B.人为责任造成的原材料损失
- C.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损失
- D.原材料运输途中发生的合理损耗
- A.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科目3000元,“管理费用”科目17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20000元
- B.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科目3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17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20000元
- C.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科目3000元,“管理费用”科目1 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16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20000元
- D.借记“其他应收款——过失责任人”科目3000元,“管理费用”科目16000元,“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1000元;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20000元
- A.营业外收入
- B.管理费用
- C.其他业务收人
- D.营业外支出
- A.应交增值税
- B.应付账款
- C.专利权
- D.专用设备
- A.一次凭证
- B.累计凭证
- C.收款凭证
- D.付款凭证
- A.销售商品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成本
- B.预计产品质量保修费用
- C.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
- D.因违约支付的赔偿款
- A.借:利润分配 贷:盈余公积
- B.借:本年利润 贷:盈余公积
- C.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
- D.借: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 A.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的确定带有一定主观性
- B.固定资产原价指的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
- C.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 D.企业有关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等,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变更
- A.5月实现的利润总额
- B.1—5月累计实现的营业利润
- C.1—5月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
- D.1—5月累计实现的主营业务利润
- A.会计主体
- B.持续经营
- C.会计分期
- D.货币计量
- A.本期增加发生额低于本期减少发生额的差额小于期初余额
- B.本期增加发生额低于本期减少发生额的差额大于期初余额
- C.本期增加发生额超过本期减少发生额的差额大于期初余额
- D.本期增加发生额超过本期减少发生额的差额小于期初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