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借:库存商品 122500
- B.借:库存商品 47500
- C.贷:制造费用 47500
- D.贷:生产成本 122500
- A.7500元和22500元
- B.22500元和7500元
- C.10000元和20000元
- D.20000元和10000元
- A.0
- B.0.3
- C.0.1
- D.0.375
- A.0
- B.20000
- C.30000
- D.10000
- A.划红线注销时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
- B.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
- C.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
- D.对于错误的数字,可以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
- A.借:短期借款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 B.借:财务费用 300 贷:应付利息 300
- C.借:应付利息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 D.借:短期借款 10000 应付利息 300 贷:银行存款 10300
- A.业务(1)应采用红字更正法
- B.业务(2)应采用划线更正法
- C.业务(3)应采用红字更正法
- D.业务(4)应采用补充更正法
- A.全冲全入法
- B.补充登记法
- C.红字更正法
- D.划线更正法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现金日记账
- B.明细分类账
- C.汇总记账凭证
- D.银行存款日记账
- A.差数法
- B.尾数法
- C.除2法
- D.除9法
- A.从银行借款10万元
- B.将现金500元存入银行
- C.以现金10万元支付职工工资
- D.以银行存款2000元购入固定资产(假定不考虑增值税因素)
- A.从某个企业看,其全部借方会计科目与全部贷方会计科目之间互为对应科目
- B.从某个会计分录看,其借方会计科目与贷方会计科目之间互为对应科目
- C.通过试算平衡,若企业的全部会计科目的借贷方金额合计相等,则会计科目记录正确
- D.企业不能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 A.库存现金日记账与总分类账的核对
- B.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分类账的核对
- C.明细分类账与总分类账的核对
- D.总分类账之间的核对
- A.200000
- B.170000
- C.220000
- D.150000
- A.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 B.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
- C.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 D.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 A.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 B.会计等式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 C.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 D.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 A.计算缴纳所得税
- B.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 C.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 D.向投资者分配股利
- A.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收入、费用和净利润(或亏损)的实现及构成情况
- B.可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
- C.可以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 D.可以帮助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 A.实现的营业收入
- B.发生的营业成本
- C.营业利润
- D.企业的净利润或亏损总额
- A.是否符合原始凭证
- B.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对应关系是否清晰
- C.经济业务是否合法与合规,有无违纪行为
- D.有关项目是否填列完备和有关人员签章是否齐全
- A.真实性
- B.合法性
- C.合理性
- D.及时性
- A.相等
- B.名称一致
- C.统驭和从属
- D.相互依存
- A.事前监督
- B.事中监督
- C.事后监督
- D.预测控制
- A.原始凭证是根据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填制的,而记账凭证则是根据审核无误后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 B.原始凭证仅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完成,而记账凭证则要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对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整理编制
- C.原始凭证由经办人员填制,而记账凭证一律由会计人员填制
- D.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附件和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而记账凭证则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 A.现金总账
- B.银行存款总账
- C.现金日记账
- D.银行存款日记账
- A.库存商品
- B.固定资产
- C.无形资产
- D.应收及预付款项
- A.资产负债表
- B.利润表
- C.现金流量表
- D.财务情况说明书
- A.要适合本单位特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
- B.要有利于及时、准确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
- C.要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手续
- D.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 A.“存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直接填列
- B.“原材料”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直接填列
- C.“原材料”、“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 D.“原材料”、“在产品”和“库存商品”等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 A.营业收入
- B.营业成本
- C.投资收益
- D.营业利润
- A.会计对象
- B.会计要素
- C.会计科目
- D.经济业务
- A.5350000
- B.5300000
- C.5050000
- D.5100000
- A.本月实际支付的工资数
- B.本月应分配的工资总额
- C.本月结转的代扣款项
- D.本月多支付的工资数
- A.借方
- B.贷方
- C.借方和贷方
- D.贷方和借方
- A.发货票
- B.合同书
- C.入库单
- D.领料单
- A.会计监督方法
- B.会计核算方法
- C.会计分析方法
- D.会计检查方法
- A.会计科目
- B.借贷记账法
- C.会计要素
- D.原始凭证
- A.资金运动规律
- B.会计等式
- C.账户结构
- D.平行登记
- A.“一借一贷”或“一贷多借”
- B.“一借一贷”或“一借多贷”
- C.“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
- D.“一借多贷”或“多借多贷”
- A.划线更正法
- B.红字更正法
- C.补充登记法
- D.红字冲销法
- A.账证核对
- B.账账核对
- C.账实核对
- D.余额核对
- A.900
- B.10500
- C.700
- D.12100
- A.损益类账户和负债类账户结构类似
- B.资产类账户和成本类账户结构相同
- C.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中的收入类账户结构相似
- D.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后一般无余额
- A.该企业2014年6月份的净利润为60万元
- B.该企业2014年1~6月份的净利润为60万元
- C.该企业2014年全年的净利润为60万元
- D.该企业2014年12月份的净利润为60万元
- A.全面清查
- B.局部清查
- C.实地盘点
- D.技术推算
- A.可靠性
- B.相关性
- C.重要性
- D.可理解性
- A.借方
- B.贷方
- C.借方和贷方
- D.借方或贷方
- A.购买原材料用银行存款支付
- B.收到销售商品的款项
- C.购买固定资产,款项尚未支付
- D.销售商品,收到商业汇票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