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49 300和162 500
- B.162 500和149 300
- C.158 900和155 500
- D.155 500和158 900
- A.可能存在尚未核对出的其他未达账项
- B.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可能存在记账差错
- C.银行对企业存款的记账可能存在差错
- D.企业或银行的账簿记录正确无误
- A.8 000和1 800
- B.1 800和8 000
- C.16 400和20 000
- D.2 000和16 400
- A.8 000和1 800
- B.1 800和8 000
- C.16 400和20 000
- D.20 000和16 400
- A.借方发生额合计为348 000元
- B.借方发生额合计为44 000元
- C.贷方发生额合计为348 000元
- D.贷方发生额合计为44 000元
- 6
-
乙公司本年6月30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149 300元,银行发来的对账单余额为162 500元。经核对发现以下未达账项:
(1)委托银行代收的销货款8 000元,银行已收到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银行收款通知书。
(2)企业于月末交存银行的转账支票16 400元,银行尚未入账。
(3)银行代扣企业借款利息1 800元,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
(4)企业于月末开出转账支票20 000元,持票人尚未到银行办理转账手续。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6月30日单位:元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企业账面存款余额
149 300
银行对账单存款余额
162 500
加:银行已收,企业尚未入账的款项
E
加:企业已收。银行尚未人账的款项
H
减:银行已付,企业尚未入账的款项
F
减:企业已付,银行尚未人账的款项
I
调节后的余额
G
调节后存款余额
J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第下列各题。
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核对是否相符,属于( )。
- A.账证核对
- B.账账核对
- C.账表核对
- D.账实核对
- A.6月末的资产总额为348 000元
- B.6月末的资产总额为342 000元
- C.6月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10 000元
- D.6月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08 000元
- A.以银行存款20 000元购买生产用设备,会引起资产内部的一增一减
- B.将到期无力偿还的应付票据10 000元转为应付账款,会引起负债内部的一增一减
- C.将资本公积6 000元转增资本,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的一增一减
- D.购进生产用材料8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资产总额不变
- A.固定资产借方余额220 000元
- B.应付账款贷方余额28 000元
- C.实收资本贷方余额306 000元
- D.资本公积借方余额4 000元
- 10
-
甲公司当年5月31日简要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负债表(简表)
5月31日单位:元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银行存款
80 000
应付账款
10 000
原材料
60 000
应付票据
20 000
固定资产
200 000
实收资本
300 000
资本公积
10 000
合计
340 000
合计
340 000
6月,甲公司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以银行存款20 000元购买生产用设备;
(2)将到期无力偿还的应付票据10 000元转为应付账款;
(3)将资本公积6 000元转增实收资本;
(4)购进生产用材料8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和各种税费。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第下列各题。
以上资产负债表简表中,涉及的流动资产有( )。
- A.银行存款
- B.原材料
- C.固定资产
- D.应付账款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应收账款
- B.原材料
- C.银行存款
- D.固定资产
- A.期末将“主营业务收入”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 B.期末“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更换新账簿,新旧账之间转记余额
- C.期末将“制造费用”结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 D.年度终了结账时,有余额的账户,将余额结转下年
- A.可使用民族文字,但不能使用外国文字
- B.应当使用中文
- C.应当使用中文和英文
- D.必须使用中文的同时,可以用其他通用文字
- A.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
- B.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 C.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 D.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
- A.账页撕下并装入档案保管
- B.空页、空行用红线对角划掉
- C.加盖“作废”字样
- D.由会计主管人员签字盖章
- A.会计核算
- B.预测和决策
- C.会计监督
- D.会计分析
- A.罚款收入
- B.提供劳务的收入
- C.销售固定资产的收入
- D.销售商品的收入
- A.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数和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相等
- B.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数和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
- C.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数和期初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
- D.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和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
- A.收料单
- B.领料单
- C.收款凭证
- D.付款凭证
- A.收款凭证
- B.付款凭证
- C.转账凭证
- D.汇总记账凭证
- A.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
- B.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 C.增加企业盈利,提高竞争能力
- D.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 A.资产的增加
- B.负债的增加
-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 D.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 A.由本单位代为更正
- B.由出具单位重开
- C.由出具单位更正
- D.由本单位负责人代为更正
- A.借:制造费用10 000 管理费用5 000 贷:累计折旧15 000
- B.借:银行存款80 000 贷:实收资本——A公司55 000 ——B公司25 000
- C.借:管理费用——维修费80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60 000 ——乙材料20 000
- D.借:制造费用500 贷:库存现金500
- A.订立经济合同
- B.确定企业投资方案
- C.制订财务收支计划
- D.以实物形式发放职工福利
- A.对于错误数字应当全部划销
- B.只划销写错的个别数码
- C.对划销的数字,不许全部涂抹,应当使原有字迹仍能辨认
- D.划销的数字,应全部涂抹
- A.该企业8月份应在“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中反映借方发生额80万元
- B.该企业8月份应在“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中反映贷方发生额100万元
- C.该企业8月份应在“销售费用”账户中反映贷方发生额0.5万元
- D.该企业8月份应在“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中反映借方发生额30万元
- A.自制原始凭证无须经办人签名或盖章
- B.外来原始凭证金额错误,可在原始凭证上更正但需签名并盖章
- C.凡是账簿记录金额错误,都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予以更正
- D.销售商品1 000.84元,销货发票大写金额为:壹仟元零捌角肆分
- A.划线更正法
- B.补充登记法
- C.红字更正法
- D.刮擦挖补法
- A.原始凭证
- B.汇总原始凭证
- C.记账凭证
- D.汇总记账凭证
- A.两栏式
- B.三栏式
- C.多栏式
- D.横线登记式
- A.应收账款明细账
- B.应付账款明细账
- C.管理费用明细账
- D.短期借款明细账
- A.借
- B.贷
- C.借或贷
- D.借和贷
- A.管理费用
- B.营业外收支净额
- C.所得税费用
- D.利润总额
- A.收款凭证
- B.付款凭证
- C.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 D.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 A.填制程序和用途
- B.来源
- C.填制方法
- D.反映的内容
- A.56 200
- B.57 200
- C.58 000
- D.55 000
- A.管理费用
- B.营业外支出
- C.财务费用
- D.本年利润
- A.生产成本明细账
- B.库存商品明细账
- C.固定资产登记簿
- D.银行存款日记账
- A.重新填制记账凭证
- B.更正并加盖公章
- C.更正并加盖更正人员印章
- D.更正并加盖更正人员印章和公章
- A.“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应由盘点人员签章
- B.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不能充抵库存现金
- C.“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属于原始凭证
- D.库存现金盘点时出纳人员必须在场
- A.转账业务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
- B.转账业务是直接引起银行存款减少的业务
- C.转账业务是直接引起银行存款增加的业务
- D.转账业务是指与货币资金收付无关的业务
- A.收入、费用明细账
- B.债权、债务明细账
- C.库存商品明细账
- D.原材料明细账
- A.收入一费用=利润
-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
- A.永续盘存制
- B.实地盘存制
- C.权责发生制
- D.收付实现制
- A.4 471元
- B.4 391元
- C.3 876元
- D.3 796元
- A.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档案形成后的第一天算起
- B.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 C.单位负责人应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 D.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核算的单位,应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 A.现金支票既可以提取现金,也可以办理转账
- B.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能支取现金
- C.不得签发空头支票
- D.支票金额必须在付款单位的存款余额内
- A.汇总凭证
- B.累计凭证
- C.记账凭证
- D.一次凭证
- A.历史成本
- B.重置成本
- C.现值
- D.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