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装卸费
- B.保险费
- C.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
- D.采购机构的经费
- A.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 B.科目汇总表
- C.总分类账
- D.汇总收款凭证
- A.计提折旧基数
- B.累计折旧
- C.折旧年限
- D.预计净残值
- A.应付账款明细账
- B.应收账款明细账
- C.原材料明细账
- D.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账
- A.汇总收款凭证
- B.汇总转账凭证
- C.汇总付款凭证
- D.科目汇总表
- A.职工集体福利设施
- B.职工医药费
- C.企业福利部门人员工资
- D.职工生活困难补助
- A.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
- B.经营租赁出租的设备属于固定资产,经营租赁出租的房屋建筑物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 C.固定资产大修理和日常维护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 D.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
- 23
-
期间费用包括( )。
- A.管理费用
- B.财务费用
- C.制造费用
- D.销售费用
- A.权责发生制原则
- B.重要性原则
- C.真实性原则
- D.配比原则
- A.销售商品获得的债权
- B.提供劳务获得的债权
- C.代职工垫付的水电费
- D.代收的电话费
- A.备用金
- B.银行汇票存款
- C.银行承兑汇票
- D.商业承兑汇票
- A.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
- B.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
- C.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 D.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
- A.借方
- B.贷方
- C.相同方向
- D.相反方向
- A.支付职工奖金5000元
- B.支付零星办公用品购置费800元
- C.支付物资采购货款1200元
- D.支付职工差旅费2000元
- A.计算分配利润
- B.提取盈余公积
- C.向国家计算缴纳所得税
- D.向国家缴纳增值税
- 31
-
1月末企业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900000元,2月份报废设备220000元,一条新建的生产线投入使用,入账原值为350000元,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月末计算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是( )元。
- A.900000
- B.680000
- C.1250000
- D.1030000
- A.借方
- B.借方和贷方
- C.贷方
- D.借方或贷方
- A.编制汇总原始凭证的依据不同
- B.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不同
- C.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不同
- D.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不同
- A.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总账之间的核对
- B.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之间的核对
- C.应收账款总账与所属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 D.会计部门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保管和使用部门的有关财产物资明细账之间的核对
- A.一借多贷
- B.多借多贷
- C.一借一贷
- D.一贷多借
- A.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B.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C.会计恒等式
- D.经济业务的类型
- A.先进先出法
- B.个别计价法
- C.移动加权平均法
- D.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 A.实收资本
- B.营业外收入
- C.资本公积
- D.投资收益
- A.详细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 B.可以做到试算平衡
- C.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 D.处理程序简便
- A.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
- B.收回应收账款
- C.用库存现金支付工资
- D.生产领用原材料
- A.领料单
- B.发货票
- C.收料单
- D.限额领料单
- A.出纳人员
- B.会计人员
- C.经办人员
- D.主管人员
- A.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 B.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 C.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 D.将其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 A.102500
- B.100000
- C.105000
- D.100500
- A.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 B.记账凭证正确,在记账时发生错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 C.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
- D.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正确,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导致账簿记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