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或经济信息系统
- B.会计的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 C.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 D.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A.一人一岗
- B.一人多岗
- C.一岗多人
- D.多岗多人
- A.生产成本
- B.管理费用
- C.制造费用
- D.应交税费
- A.借:固定资产 60 000贷:累计折旧 18 000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42 000
- B.借:固定资产 60 000贷:累计折旧 18 000资本公积 42 000
- C.借:固定资产 60 000贷:累计折旧 18 000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42 000同时:
-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一一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13 86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3 860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8 140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 814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25 326
- D.借:固定资产 60 000贷:累计折旧 18 000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2 000同时: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 860贷: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 13 860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8 140贷:盈余公积一法定盈余公积 2 814利润分配一一未分配利润25 326
- A.合法性原则
- B.相关性原则
- C.一致性原则
- D.实用性原则
- A.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
- B.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
- C.期末余额一般为借方余额
- D.期末余额一般为贷方余额
- A.存出保证金
- B.备用金
- C.企业应收的各种赔款
- D.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 A.营业税金及附加
- B.主营业务收入
- C.预收账款
- D.实收资本
- A.短期借款
- B.应付职工薪酬
- C.应付票据
- D.营业税金及附加
- A.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额
- B.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额
- C.月末分配转出的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额
- D.月末分配转出的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额
- A.“原材料”借方20万
- B.“应收账款”贷方7万
- C.“预付账款”贷方7万
- D.“银行存款”贷方13万
- A.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可靠
- B.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 C.促进财产物资的有效使用
- D.确保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
- A.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 B.租出固定资产、融资租人固定资产
- C.不需用固定资产
- D.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
- A.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
- B.待摊费用
- C.财务费用
- D.管理费用
- A.三栏式
- B.多栏式
- C.数量金额式
- D.横线登记式
- A.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
- B.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登记或汇总记账凭证等登记
- C.由出纳人员根据同现金收付有关的记账凭证,按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
- D.将属于同一个总账科目的各个明细科目合并在一张账页上进行登记
- A.期末要对全部存货进行实地盘点
- B.平时存货账户只记借方,不记贷方
- C.用于工业企业,称为“以存计耗”或“盘存计耗”
- D.用于商品流通企业,称为“以存计销”或“盘存计销”
- A.该存货已被生产领用或已销售完毕
- B.影响存货跌价的因素已经消除
- C.该存货原来已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 D.转回只能在该存货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范围内,不能超过原计提金额
- A.营业利润
- B.营业外收入
- C.所得税费用
- D.应收账款
- A.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 B.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与所有者权益类三大类
- C.所有的账户均有期末余额
- D.账户可分为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 A.债务人未能及时偿还欠款
- B.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回收
- C.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回收
- D.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 A.期初余额
- B.本期增加额
- C.本期减少额
- D.期末余额
- A.行政部门的办公费用
- B.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 C.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
- D.生产工人的工资
- A.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净收益
- B.销售材料取得的收入
- C.提供工业性劳务取得的收入
- D.固定资产处置净收益
- A.未分配利润
- B.资本公积
- C.本年利润
- D.利润分配
- A.更正错账
- B.记账
- C.结账
- D.冲账
- A.不具有实物形态
- B.具有可辨认性
- C.具有不可辨认性
- D.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 A.“本年利润”科目借方
- B.“本年利润”科目贷方
- C.“利润分配”科目借方
- D.“利润分配”科目贷方
- A.经营租赁方式租入设备
- B.经营租赁方式租出设备
- C.融资租赁租入的设备
- D.企业购置的厂房
- A.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 B.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 C.投资性房地产计提减值准备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
- A.转账凭证
- B.现金收款凭证
- 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 D.现金付款凭证
-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会计信息
- B.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经营成果有关的会计信息
- C.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 D.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 A.期初余额
- B.期末余额
- C.发生额
- D.期初余额加发生额
- A.资产负债表
- B.利润分配表
-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D.现金流量表
- A.材料采购成本
- B.产品成本
- C.制造费用
- D.期间费用
- A.32
- B.38
- C.70
- D.88
- A.6 000
- B.5 000
- C.4 500
- D.5 500
- A.应收账款
- B.外埠存款
- C.未达账项
- D.应付账款
- A.查明银行和本单位未达账项情况的依据
- B.通知银行更正错误的依据
- C.调整银行存款账簿记录的依据
- D.更正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的依据
- A.应收账款周转率
- B.流动比率
- C.利息保障倍数
- D.资产负债率
- A.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
- B.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 C.根据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 D.根据报表各项数字抵消计算填列
- A.合法性
- B.完整性
- C.公允性
- D.真实性
- A.应付工资
- B.应交税金
- C.应付利润
- D.应付债券
-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 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 A.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运输费
- B.修理费
- C.广告费
- D.销售机构人员职工薪酬
- A.文字和数字的书写占格距的1/2
- B.发生的空行、空页一定要补充书写
- C.用红字冲销错误记录
- D.在发生的空页上注明“此页空白”
- A.划线更正法
- B.红字更正法
- C.补充登记法
- D.平行登记法
- A.会计要素的名称
- B.会计报表的项目名称
- C.账簿的名称
- D.账户的名称
- A.实地盘点法
- B.函证核对法
- C.永续盘存制
- D.技术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