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正确
- B.错误
- A.接受教育
- B.自我教育
- C.学历教育
- D.继续教育
- A.监督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 B.监督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 C.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D.监督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 A.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的
- B.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 C.单位法定代表人被撤销
- D.因迁址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
- A.会计凭证
- B.会计账簿
- C.会计报表
- D.其他会计资料
- A.单位附设的食堂
- B.外国驻华机构
- C.企业法人内部实行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
- D.个体工商户
- A.用繁体字书写中文大写金额数字
- B.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
- C.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面应填写人民币符号
- D.票据的出票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 A.会计核算
- B.会计监督
- C.会计机构
- D.会计人员
- A.会计机构负责人
- B.会计主管人员
- C.单位负责人
- D.主管单位派人
- A.会计机构负责人
- B.监交人
- C.移交人
- D.接交人
- A.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B.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 C.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 D.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性
- A.中文
- B.多种外国文字
- C.多种民族文字
- D.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或一种外国文字
- 32
-
在我国,票据包括( )。
- A.汇票
- B.信用卡
- C.支票
- D.银行本票
- A.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
- B.二者在实施中互相作用、相互促进
- C.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 D.二者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
- A.性质不同
- B.作用范围不同
- C.表现形式不同
- D.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 A.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
- B.安心本职岗位,任劳任怨
- C.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 D.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A.邮寄申报纳税
- B.查定征收
- C.查验征收
- D.委托代征
- A.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
- B.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不得拆本使用发票
- C.不得自行扩大专业发票使用范围
- D.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具发票,必须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 A.开业登记
- B.变更登记
- C.注销登记
- D.外地经营报验登记
- A.机构分离
- B.职务分离
- C.钱账分离
- D.账务分离
- A.货币资金
- B.工程质量
- C.销售与收款
- D.成本费用
- A.90日
- B.6个月
- C.10日
- D.2年
- A.中央银行
- B.政策性银行
- C.商业银行
- D.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 A.处2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 B.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C.禁止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D.禁止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 A.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
- B.财政部门、税务部门
-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方税务部
- D.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部门
- A.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 B.会计本身的客观规律要求
- C.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的德行
- D.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
- A.客观公正
- B.诚实守信
- C.坚持准则
- D.参与管理
- A.《会计法》
- B.《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D.《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A.采用暴力、威胁方式拒绝缴税的
- B.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
- C.为他人虚开、为自已虚开、让他人为自已虚开、介绍他人虚开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税款
- D.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 A.县级以上税务局局长
- B.省级税务局局长
- C.所在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
- D.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 A.万分之三
- B.万分之五
- C.百分之一
- D.千分之二
- A.5年
- B.2年
- C.3年
- D.10年
- A.30天
- B.15天
- C.180天
- D.10天
- A.零星分散的高税率产品
- B.零星分散不易控制的产品
- C.税收网络覆盖不到或很难控制的领域
- D.生产不固定、账册不健全的单位
- A.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 B.会计记录文字只使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账本位币同时使用人民币和美元
- C.记账凭证的编号从每季开始起编,账簿设置内外两套账
- D.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
- A.会计机构负责人
- B.财政部门
- C.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
- D.全体单位和个人
- 56
-
会计法律是指(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B.《总会计师条例》
-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D.《企业会计制度》
- A.贰月拾贰日
- B.零贰月拾贰日
- C.零贰月壹拾贰日
- D.贰月壹拾贰日
- A.国有企业
- B.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
- C.国家机关
- D.事业单位
- A.委托收款
- B.汇兑
- C.托收承付
- D.支票结算
- A.没有附件的凭证
- B.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
- C.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 D.文字有更正的并加盖有更正单位公章的原始凭证
- A.单位银行卡账户资金
- B.财政预算外资金
- C.政策性房地产开发资金
- D.信托投资基金
- A.电话号码
- B.身份证
- C.支票存根
- D.预留银行签章
- A.可用于转账结算
- B.可背书转让
- C.可用于支取现金
- D.只在付款人所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使用
- A.国际结算中
- B.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
- C.不同票据交换区域间
- D.相同及不同票据交换区域
- A.董事长
- B.总经理
- C.总会计师
- D.业务主管部门分管领导
- A.基本存款账户
- B.一般存款账户
- C.临时存款账户
- D.专用存款账户
- A.背书人
- B.出票人
- C.收款人
- D.付款人
- A.2001年1月1日
- B.2000年7月1日
- C.2005年3月1日
- D.2003年12月1日
- A.县级以上税务部门
- B.县级以上审计部门
- C.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 D.县级以上工商部门
- A.其他会计人员
- B.审计人员
- C.会计机构负责人
- D.单位负责人
- A.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 B.单位内部纪检人员
- C.单位负责人
- D.上级单位领导
- A.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 B.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 C.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 D.具有会计专业职务
- A.填制的记账凭
- B.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
- C.取得的原始凭证
- D.登记的账簿
- A.总会计师
- B.单位负责人
- C.会计人员
- D.会计机构负责人
- A.只能使用中文
- B.只能使用外文
- C.使用中文,同时可选择一种外文
- D.在中文和外文中选择一种
- A.签名
- B.盖章
- C.签名或盖章
- D.签名并盖章
- A.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 B.农历1月1日起至12月30日止
- C.公历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
- D.公历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
- A.经办人签字
- B.领导认可
- C.金额无误
- D.经过审核无误
- A.经办人更正
- B.会计人员更正
- C.原开具单位更正
- D.原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 A.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 B.企业会计工作规范
- C.各地方相关法规
- D.各项具体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