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收入—费用=利润
- B.资产=负债+权益
-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D.资产=权益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 C.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 D.期末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 A.具有独立的资金
- B.具有一定的数量的账簿
- C.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 D.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
- 34
-
生产费用包括( )。
- A.直接人工费用
- B.直接材料费用
- C.车间制造费用
- D.其他直接生产费用
- A.以存款购进材料
- B.购进机床一台,货款暂欠
- C.应收票据到期,收回款项
- D.以存款对外投资
- A.资金投入
- B.资金运用
- C.资金退出
- D.资金增值
- 37
-
会计主体可以是( )。
- A.一个营利性组织
- B.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
- 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
- D.不进行独立核算的企业
- A.另一个资产账户记贷方
- B.另一个负债账户记贷方
- C.另一个所有者权益账户记贷方
- D.另一个资产账户记借方
- A.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
- B.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 C.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 D.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会计科目有所区别
- A.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余额均已记人试算平衡表
- B.如果试算平衡,说明账户记录正确无误
- C.如果试算不平衡,账户记录肯定有错误,应该认真查找,直到平衡为止
- D.即使试算平衡,也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
- A.利润的计算
- B.所得税的计算
- C.所得税的交纳
- D.利润的分配
- A.为借方余额
- B.为贷方余额
- C.余额为15000元
- D.余额为30000元
- A.资产和费用的增加
- B.负债的减少
- C.收入的减少
- D.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 A.久应用红字更正法
- B.应用补充登记法
- C.红字凭证的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45000 贷:原材料45000
- D.补记凭证的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45000 贷:原材料45000
- A.适合本单位经济业务特点
- B.保证会计凭证经过的环节进行了有关处理和审核
- C.适合本单位机构设置、人员分工
- D.避免会计凭证的不必要的环节停留
- A.用蓝字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账户80元,贷记“其他应收款”账户80元
- B.用红字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账户80元,贷记“其他应收款”账户80元
- C.用红字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账户2580元,贷记“其他应收款”账户2580元
- D.用蓝字金额借记“银行存款”账户2500元,贷记“应收账款”账户2500元
- A.企业名称
- B.报表所属年度或者月份
- C.企业统一代码
- D.企业负责人签名
- A.用红字更正法更正
- B.用蓝字借记“银行存款”账户1500元,贷记“应收账款”账户1500元
- C.用红字借记“应收账款”账户15000元,贷记“银行存款”账户15000元
- D.用红字借记“银行存款”账户13500元,贷记“应收账款”账户13500元
- A.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
- B.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
- C.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
- D.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
- A.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 B.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 C.会计移交清册
- D.年度财务报告
- A.会计主体
- B.会计要素
- A.会计科目
- D.会计信息
- A.借方反映由于销售或提供劳务应收而未收的款项
- B.贷方反映收到的客户付款
- C.余额表示期末应收的款项
- D.贷方反映应付的购货款
- A.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外单位货款
- B.购买一批材料,货款尚未支付
- C.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存人银行
- D.向银行借入长期借款,偿还应付账款
- A.会计核算职能
- B.会计监督职能
- C.会计计划职能
- D.会计预测职能
- A.收付实现制
- B.权责发生制
- C.应收应付制
- D.应计制
- A.会计主体
- B.会计分期
- C.会计核算
- D.持续经营
- A.五
- B.六
- C.八
- D.十二
- A.银行付款通知单
- B.购货发票
- C.销货发票
- D.上缴税金收据
-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B.资产=负债+权益
- C.收入—用=利润
- D.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
- A.西周
- B.原始社会
- C.商朝
- D.夏
- A.借方发生额13500元,贷方发生额14000元
- B.借方发生额2000元,贷方发生额1500元
- C.借方发生额1000元,贷方发生额2000元
- D.因不知各账户期初余额,故无法计算
- A.会计科目
- B.会计账户
- C.会计凭证
- D.会计报表
- A.合法性原则
- B.相关性原则
- C.实用性原则
- D.准确性原则
- A.4000
- B.1600
- C.1200
- D.1000
- A.金额计算正确的原始凭证
- B.填写齐全的原始凭证
- C.盖有填制单位财务公章的原始凭证
- D.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
- A.期初余额
- B.期末余额
- C.本期发生额
- D.本期增加发生额
- A.某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该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 B.资产类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资产类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 C.权益类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权益类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 D.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二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
- A.45000元
- B.50000元
- C.55000元
- D.40000元
- A.账实核对、账表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
- B.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
- C.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表表核对
- D.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实核对
- A.资产的减少或权益的增加
- B.资产的增加或权益的增加
- C.资产的减少或权益的减少
- D.资产的增加或权益的减少
- A.借:短期借款80000贷:银行存款80000
- B.借:银行存款80000贷:长期借款80000
- C.借:银行存款80000贷:短期借款80000
- D.借:银行存款80000贷:应付账款80000
- A.借:营业费用10000管理费用5000贷:应付职工薪酬15000
- B.借:营业费用15000贷:应付职工薪酬15000
- C.借:管理费用15000贷:应付职工薪酬15000
- D.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贷:应付职工薪酬15000
- A.会计分录
- B.账户对应关系
- C.对应账户
- D.平行登记关系
- A.按现金和银行存款分别设置账户
- B.可以提供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每日发生额
- C.可以提供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每日静态、动态资料
- D.逐日逐笔顺序登记并每日结出余额
- A.不利于会计核算分工
- B.不能进行试算平衡
- C.反映不出账户的对应关系
- D.会计科目数量受限制
- A.260000
- B.290000
- C.230000
- D.190000
- A.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B.投资人享有的经济利益
- C.全部收入
- D.经营成果
- A.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
- B.调整账面记录的记账凭证
- C.登记总分类账的直接依据
- D.登记日记账的直接依据
- A.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原材料
- B.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管理费用
- C.借:管理费用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 D.借:营业外支出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 A.12月末结出全年累计发生额后
- B.各月末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后
- C.结出本季累计发生额后
- D.结出当月发生额后
- A.128万元
- B.130万元
- C.126万元
- D.132万元
- A.应收账款明细账
- B.现金日记账
- C.固定资产总账
- D.固定资产明细账
- A.增减记账法
- B.收付记账法
- C.借贷记账法
- D.单式记账法
- A.复式记账法
- B.单式记账法
- C.借贷记账法
- D.以上均可
- A.某项经济业务未人账
- B.某项经济业务重复记账
- C.应借应贷账户中借贷方向颠倒
- D.应借应贷账户中借贷金额不相等
- A.资产
- B.负债
- C.收入
- D.费用
- A.资产类
- B.负债类
- C.所有者权益类
- D.成本类
- A.报送的对象
- B.编制的单位
- C.反映的内容
- D.会计要素
- A.会计账簿
- B.总分类账
- C.财务会计报告
- D.明细分类账
- A.销货发票
- B.差旅费报销单
- C.现金收据
- D.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