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000
- B.500
- C.0
- D.1000
- A.5720
- B.5670
- C.5510
- D.5000
- A.9670
- B.9510
- C.11270
- D.8970
- A.定日付款或者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
- B.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
- C.汇票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承兑的,持票人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 D.付款人对向其提示承兑的汇票,应当自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5日内承兑或者拒绝承兑
- A.个人取得上市公司的股息所得免税
- B.保险赔偿按偶然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 C.股票转让所得按现行规定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 D.个人取得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 A.自然人不得使用商业汇票
- B.持票人持商业汇票申请贴现,必须具有真实交易背景
- C.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出票日起10日
- D.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 A.贰零壹叁年零壹月壹拾捌日
- B.贰零壹叁年壹月壹拾捌日
- C.贰零壹叁年零壹月拾捌日
- D.贰零壹叁年零壹月零壹拾捌日
- A.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 B.为劳动者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 C.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 D.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
- A.小罗更改付款人名称的做法不正确
- B.小罗更改付款人名称的做法正确
- C.付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
- D.付款人名称可以更改,但需要原记载人更改,并且在更改处签章证明
- A.申请调解
- B.双方协商解决
- C.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 D.劳动仲裁
- A.用人单位有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并有权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
- B.用人单位有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但无权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
- C.用人单位无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但有权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
- D.用人单位无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也无权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
- A.劳动报酬
- B.试用期
- C.合同期限
- D.社会保险
- 正确
- 错误
- A.更改出票金额的票据
- B.更改出票日期及收款人名称的票据
- C.出票日期使用小写填写的票据
- D.中文大写金额和阿拉伯数码不一致的票据
- 正确
- 错误
- A.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
- B.到定点零售药房购买药品
- C.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相应的给付标准
- D.参保人员可以在任意医疗机构就医
- A.医疗期内工资标准最低为个人上年度平均工资的80%
- B.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 C.对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 D.医疗期满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 A.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不经过劳动仲裁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B.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 D.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是《仲裁法》
- A.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 B.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
- C.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 D.女职工在产期
- A.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 B.在试用期内随时通知用人单位
- C.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 D.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 A.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必须是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最后持票人
- B.公示催告的期间,国内票据自公告发布之日起90日
- C.在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
- D.在公示催告期间,以公示催告的票据贴现、质押,因贴现、质押而接受该票据的持票人主张票据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A.半年
- B.1年
- C.2年
- D.3年
- A.财政拨款
- B.国债利息收入
- C.企业债券利息收入
- D.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 A.公司与张某之间可视为不存在劳动关系
- B.公司与张某之间可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C.公司应与张某补订劳动合同,并支付工资补偿
- D.张某可与公司终止劳动关系,公司应支付经济补偿
- A.基本存款账户
- B.一般存款账户
- C.专业存款账户
- D.临时存款账户
- A.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本票和支票均可以申请贴现
- B.通过贴现,贴现银行获得票据的所有权
- C.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1日的利息计算
- D.贴现到期,贴现银行应向付款人收取票款。不获付款的,贴现银行应向其前手追索票款
- A.商业汇票的提示承兑期限,为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 B.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 C.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 D.出票后定期付款的商业汇票,提示承兑期限为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
- A.银行卡
- B.托收承付
- C.支票
- D.国内信用证
- A.国家财政部
- B.人民银行
- C.企业工会
- D.农户
- A.年销售额为60万元的从事货物生产的个体经营者
- B.年销售额为70万元的从事货物批发的其他个人
- C.年销售额为60万元的从事货物生产的企业
- D.年销售额为100万元的从事货物批发零售的企业
- A.王某在上班途中,由于非本人责任受到的交通事故伤害
- B.刘某在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 C.姚某在工作时间内因为履行工作职责而被人殴打受伤
- D.房某在工作时间内自杀死亡
- A.财政拨款
- B.国债利息收入
- C.企业债券利息收入
- D.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 A.240
- B.298
- C.435
- D.494
- A.680
- B.576
- C.432
- D.192
- A.50
- B.55
- C.60
- D.65
- A.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 B.劳动争议仲裁按规定收费
-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 D.劳动仲裁的法律依据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A.见票即付的汇票无需提示付款
- B.见票即付的汇票,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 C.定日付款的汇票,自到期日起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 D.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自到期日起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 A.10
- B.15
- C.20
- D.30
- A.按3%计算应纳增值税
- B.按4%计算应纳增值税
- C.按3%简易办法减按2%计算应纳增值税
- D.不交增值税
- A.载客汽车
- B.银行运钞车
- C.机关公务车
- D.养殖渔船
- A.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零售劳保专用的鞋帽,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 B.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为3联
- C.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而仍未改正,不得领购开具专用发票
- D.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最高开票限额为100万元的,由地市级税务机关审批
- A.书店销售古旧图书
- B.某钢厂销售钢材
- C.某商店销售农产品(非自产)
- D.企业销售使用过的物品
- A.粮食批发企业
- B.家电零售企业
- C.卷烟进口企业
- D.服装企业
- A.合同的双方当事人
- B.合同的担保人
- C.合同的证人
- D.合同的鉴定人
- A.纳税人账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 B.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 C.纳税人有明显转移、隐匿其应纳税收入迹象的
- D.纳税人有明显转移、隐匿其应纳税收入迹象且拒绝提供纳税担保的
- A.烟厂应该代扣代缴烟叶税6万元
- B.烟厂应该代扣代缴烟叶税6.6万元
- C.烟厂应该自行缴纳烟叶税6万元
- D.烟厂应该自行缴纳烟叶税6.6万元
- A.进口自用的汽车
- B.受赠后自用的摩托车
- C.购买后自用的农用运输车
- D.获奖后自用的自行车
- A.投资者兴办的企业中含有合伙性质的,投资者应向登记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办理汇算清缴
- B.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人独资企业经营多业的,无论经营项目是否单独核算,均应该根据主营项目确定其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 C.个人合伙企业在年度中间分立时,投资者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的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
- D.合伙企业投资者在预缴个人所得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
- A.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费
- B.转让财产损失
- C.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
- D.企业支付的违约金
- A.受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以成交价格为计税依据
- B.受赠房屋的,由征收机关参照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规定计税依据
- C.购入土地使用权的,以评估价格为计税依据
- D.交换土地使用权的,以交换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差额为计税依据
- A.外贸进出口公司属于关税的纳税人
- B.个人邮递物品的收件人属于关税的纳税人
- C.凡准许进出口的货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均应由海关征收进口关税或出口关税
- D.对从境外采购进口的原产于中国境内的货物,按规定不征收进口关税
- A.600000 ×1.2%=7200元
- B.(600000-100000)×1.2%=6000元
- C.600000 ×(1-30%)×1.2%=5040元
- D.(600000-100000)×(1-30%)×1.2% =4200元
- A.600000 ×1.2%=7200元
- B.(600000-100000)×1.2%=6000元
- C.600000 ×(1-30%)×1.2%=5040元
- D.(600000-100000)×(1-30%)×1.2% =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