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教育费附加
- B.个人所得税
- C.城市维护建设税
- D.企业所得税
- A.财政补助收入
- B.经营收入
- C.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 D.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 A.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净损失
- B.罚款支出
- C.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
- D.公益性捐赠支出
- A.计提坏账准备
- B.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 C.出售单独计价包装物取得的收入
- D.转让股票所得收益
- A.盈余公积
- B.资本公积
- C.股本
- D.未分配利润
- A.购进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 B.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 C.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 D.购进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 A.交互分配法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
- B.计划分配法下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 C.直接分配法下直接将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 D.直接分配法下直接将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包含辅助生产车间在内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 A.委托方通常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 B.委托方发出商品时应按约定的售价记入“委托代销商品”科目
- C.受托方应在代销商品销售后按照双方约定的手续费确认劳务收入
- D.受托方一般应按其与委托方约定的售价总额确认受托代销商品款
- A.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计算
- B.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
- C.在产品成本按固定成本计算的方法
- D.约当产量比例法
- A.企业2017年应该纳税调增的金额为105万元
- B.企业2017年应交所得税金额为273.75万元
- C.企业2017年的所得税费用金额为250万元
- D.企业2017年的净利润金额为726.25万元
- A.小规模纳税企业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一般情况下,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 B.小规模纳税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实行简易办法计算应纳税额,按照不含税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征收
- C.小规模纳税企业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应设置“已交税金”等专栏
- D.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支付的增值税额可计入进项税额,并由销项税额抵扣,而不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
- A.银行存款
- B.实收资本(或股本)
- C.资本公积
- D.盈余公积
- A.根据法院判决应支付的合同违约金
- B.应交纳的教育费附加
- C.应付经营租入设备的租金
- D.存入保证金
- A.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全部确认为无形资产
- B.无形资产均应确定预计使用年限并分期摊销
- C.计提减值后的无形资产价值恢复时应转回原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 D.出售无形资产时支付的增值税不影响无形资产的处置损益
- A.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B.固定资产处置时的变价收入
- C.结转的清理净收益
- D.结转的清理净损失
- A.A企业在2017年3月1日确认的应收账款的金额是526.5万元
- B.A企业在2017年3月15日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是450万元
- C.B企业享受的现金折扣是4.5万元
- D.A企业3月15日收到的货款是522万元
- A.工程耗用原材料
- B.工程人员的工资
- C.工程领用本企业的商品实际成本
- D.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
- A.经质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
- B.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产品
- C.实行“三包”企业在产品出售后发现的废品
- D.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
- A.制造业企业转让自用房产应交纳的土地增值税
- B.交通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应交纳的增值税
- C.天然气企业对外出售天然气应交纳的资源税
- D.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制造业企业应交纳的车船税
- A.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应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 B.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非流动资产或者发生相关支出时确认
- C.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应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 D.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 A.借:银行存 款 400 贷:股本 400
- B.借:银行存款 400 贷:股本 1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00
- C.借:银行存款 400 贷:股本 3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00
- D.借:银行存款 400 贷:股本 300 营业外收入 100
- A.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 B.约当产量比例法
- C.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 D.定额比例法
- A.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且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 B.一般定期计算产品成本
- C.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
- D.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则不需要在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间接费用
- A.生产成本
- B.应交税费
- C.主营业务成本
- D.委托加工物资
- A.产品品种
- B.产品批别
- C.生产步骤
- D.产品产量
- A.汽车在运输煤炭过程中自然散落的部分应从成本中扣除
- B.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C.商品流通企业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 D.企业为特定客户设计的产品直接发生的设计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
- A.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均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 B.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中,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余额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
- C.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不可资本化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
- D.企业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不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
- A.企业到期无力支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按账面余额转入“短期借款”
- B.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记入当期“财务费用”
- C.企业到期无力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应按账面余额转入“短期借款”
- D.企业开出商业汇票,应当按其票面金额作为应付票据的入账金额
- A.设备安装劳务收入
- B.代修品销售收入
- C.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 D.政府补助收入
- A.及时性
- B.全面性
- C.相关性
- D.可比性
- A.20
- B.25
- C.30
- D.50
- A.产品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
- B.月末一般无须进行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
- C.适用于在建工程
- D.不适用于重型机器制造业
- A.250
- B.292.5
- C.286
- D.328.5
- A.普通年金
- B.预付年金
- C.递延年金
- D.永续年金
- A.20
- B.23
- C.25
- D.30
- A.联产品都是主产品
- B.副产品是非主要产品
- C.联产品成本分配的售价法分配时采用的销售价格是各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 D.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的加工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加工成本,再确定主产品的加工成本
- A.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
- B.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
- C.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累计折旧”
- D.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固定资产”
- A.固定资产报废净损失
- B.支付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 C.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 D.基本生产车间设备计提的折旧费
- A.销售材料取得的收入
- B.接受捐赠收到的现金
- C.出售专利权取得的净收益
- D.出售自用房产取得的净收益
- 40
-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年末将20台本企业自产的冰箱作为福利发给本企业职工,该冰箱的成本为每台1000元,市场售价为2000元/台(不含增值税)。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际发放时,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的金额为40000
- B.实际发放时,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金额为3400
- C.将自产产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不视同销售,但需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 D.将自产产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视同销售,并且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 A.0
- B.400
- C.500
- D.585
- A.可变现净值等于存货的估计售价
- B.可变现净值等于销售存货产生现金流入的现值
- C.可变现净值等于存货的可收回金额
- D.可变现净值等于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的税费
- A.36
- B.39
- C.42.5
- D.45.5
- A.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 B.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 C.平行结转分步法下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
- D.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的产品生产成本并不伴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
- A.直接记入“库存商品”科目
- B.作为制造费用处理,期末再通过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 C.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 D.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科目
- A.未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广告费
- B.国债利息收入
- C.前10年的亏损额
- D.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业务招待费
- A.400000
- B.381000
- C.380000
- D.399000
- A.非财政补助结转
- B.财政补助结转
- C.事业结余
- D.财政补助结余
- A.支付职工的工资、奖金及津贴
- B.按规定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
- C.向职工发放的防暑降温费
- D.向职工发放的劳动保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