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20
- B.180
- C.108
- D.100
- A.128
- B.70
- C.122
- D.50
- A.借:主营业务收入 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 贷:银行存款 105.3
- B.借:主营业务收入 90 贷:应付账款 90
- C.借:库存商品 60 贷:主营业务成本 60
- D.借:主营业务成本 60 贷:库存商品 60
- A.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C.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 D.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 A.3月1日: 借:应收账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 B.3月1日: 借:主营业务成本 70 贷:库存商品 70
- C.3月8日: 借:银行存款 115 财务费用 2 贷:应收账款 117
- D.3月8日: 借:银行存款 114.66 财务费用 2.34 贷:应收账款 117
- A.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万元
- B.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万元
- C.计入其他综合收益400万元
- D.计入其他综合收益200万元
- A.210.5
- B.200
- C.105.25
- D.100
- A.712
- B.699.5
- C.312
- D.299.5
- A.512.5
- B.1040
- C.1052.5
- D.1137.5
- A.借入款项: 借:银行存款 500 贷:长期借款 500
- B.领用自产产品建造生产线: 借:在建工程 409.5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9.5
- C.领用原材料建造生产线: 借:在建工程 175.5 贷:原材料 1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
- D.发生建造工人工资和其他费用: 借:在建工程 110 贷:应付职工薪酬 80 银行存款 30
- A.基本生产车间领用材料: 借:生产成本 2328 材料成本差异 72 贷:原材料 2400
- B.车间管理部门领用材料: 借:制造费用 970 材料成本差异 30 贷:原材料 1000
- C.管理部门领用材料: 借:管理费用 388 材料成本差异 12 贷:原材料 400
- D.管理部门领用材料: 借:管理费用 400 贷:原材料 400
- A.6000
- B.59325.2
- C.4000
- D.3864.4
- A.“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
- B.“材料采购”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 C.“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仅登记超支差异,贷方仅登记节约差异
- D.“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
- A.-3%
- B.3%
- C.-3.61%
- D.3.61%
- A.超支114
- B.节约114
- C.超支137.2
- D.节约137.2
- 正确
- 错误
- A.事业收入
- B.经营收入
- C.其他收入
-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A.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不存在在各种成本核算对象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
- B.如果生产多种产品,则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 C.一般在每月月末的时候计算产品成本
- D.月末如果存在在产品,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 A.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 B.财政应返还额度
- C.应收账款
- D.非流动资产基金
- A.可以直接通过“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进行归集
- B.应该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然后转入“辅助生产成本”,最后进行分配
- C.辅助生产成本可以先记入“制造费用”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进行归集,然后再从其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
- D.可以先通过“制造费用”进行归集
- A.发出商品时: 借:发出商品 350 贷:库存商品 350
- B.发出商品时: 借:应收账款 702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
- C.纳税义务发生时: 借:应收账款 102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
- D.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350 贷:库存商品 350
- A.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设立成本明细分类账户、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以及正确计算成本的前提
- B.由于产品工艺、生产方式、成本管理等要求不同,产品项目不等于成本核算对象
- C.小批单件生产产品的,以每批或每件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
- D.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产品或管理上不要求提供有关生产步骤成本信息的,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
- A.增值税
- B.消费税
- C.耕地占用税
- D.印花税
- A.应付经营租入甲公司的设备租金
- B.应付租入乙公司包装物租金
- C.应付存入丙公司的保证金
- D.应付融资租入丁公司的设备租金
- A.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 B.分期付款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 C.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 D.分期付款到期还本的长期债券的利息费用
- A.结转到期无力支付的商业承兑汇票
- B.赊购商品
- C.开出银行汇票
- D.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 A.购入甲公司0.3%的股份长期持有,未对甲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 B.购入乙公司25%的股份,对乙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 C.购入丙公司1%的股份准备短期内出售
- D.购入丁公司的债券拟持有至到期
- A.经营结余借方余额
- B.经营结余贷方余额
- C.事业结余借方余额
- D.事业结余贷方余额
- A.企业送存转账支票,并已登记银行存款增加,但银行尚未记账
- B.企业委托银行代收某公司购货款银行已收妥并登记入账,但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
- C.银行为企业代付电话费6.4万元,但企业未接到银行付款通知
- D.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6.9万元,会计人员误记为9.6万元
- A.能够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 B.能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 C.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 D.各生产步骤如果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方法,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
- A.产值成本率高
- B.营业收入成本率高
- C.成本利润率高
- D.成本利润率低
- A.300、200
- B.270、180
- C.200、300
- D.180、270
- A.在产品发生盘盈盘亏时均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 B.盘盈的在产品,经批准后计入基本生产成本
- C.在产品盘亏时,可能涉及“基本生产成本”“原材料”等科目
- D.在产品盘盈盘亏处理的核算,应在制造费用结账前进行
- A.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 B.入库后发生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 C.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
- D.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 A.主营业务收入
- B.投资收益
- C.所得税费用
- D.营业外收入
- A.125
- B.127
- C.135
- D.122.5
- A.1280
- B.1340
- C.1312.16
- D.1436.48
- A.10
- B.30
- C.20
- D.-20
- A.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或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劳务开始时确认收入
- B.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或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确认收入的金额通常为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
- C.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企业应在提供劳务发生相关支出时确认劳务成本,并确认收入
- D.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发生的支出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 A.资本溢价
- B.股本溢价
- C.其他综合收益
- D.其他资本公积
- A.10
- B.20
- C.-10
- D.-20
- A.15
- B.20
- C.21
- D.35
- A.
- DA公司发出商品时: 借:委托代销商品 24000 贷:库存商品 24000
- B.乙企业收到代销商品时: 借:受托代销商品 24000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 24000
- C.乙企业对外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22464 贷:受托代销商品 19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264
- D.乙企业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264 贷:应付账款 3264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19200 贷:应付账款 19200
- A.80
- B.75
- C.200
- D.65
- 54
-
DA公司2015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为200万元,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70万元,已知坏账准备期初贷方余额为24万元。则2015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 )万元。
- A.20
- B.10
- C.16
- D.6
- A.3560
- B.3745
- C.3805
- D.3855
- A.72
- B.108
- C.180
- D.192
- A.其他业务收入
- B.其他应付款
- C.长期应付款
- D.营业外收入
- A.600
- B.600.5
- C.200
- D.400.5
- A.销售应税消费品时交纳的消费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 B.领用应税消费品用于建造厂房,交纳的消费税计入在建工程
- C.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销售的,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计入其成本
- D.进口应税物资在进口环节交纳的消费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
- A.补偿职工额外的劳动消耗支付的津贴
- B.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发生的支出
- C.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 D.为职工家属代垫的医药费
- A.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 B.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 C.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于汇票到期前未能足额交存票款时,对于尚未支付的汇票金额按照每天万分之五计收利息
- D.应收票据贴现息通过“财务费用”科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