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制造费用
- B.管理费用
- C.销售费用
- D.基本生产成本
- A.16000
- B.96000
- C.96600
- D.112000
- A.顺序分配法
- B.交互分配法
- C.计划成本分配法
- D.年数总和法
- A.328.78
- B.520
- C.594.8
- D.640
- A.32000
- B.27600
- C.24000
- D.232000
- A.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业务招待费
- B.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 C.国债利息收人
- D.税收滞纳金
- A.650
- B.680
- C.710
- D.800
- A.266.02
- B.1800
- C.2066.02
- D.2340
- A.消费税
- B.增值税
- C.城市维护建设税
- D.教育费附加
- A.借:银行存款1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 B.借: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0
- C.借:主营业务收入9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15300银行存款1053000
- D.借:银行存款1053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9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3000
- A.业务(1)应采用红字更正法
- B.业务(2)应采用补充登记法
- C.业务(3)应采用划线更正法
- D.业务(2)和(3)应采用补充登记法
- A.无需编制会计分录,只需按划线更正法将账簿中的会计科目对调
- B.需要补充登记一项会计分录借:应收股利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 C.应采用红字更正法,重新编制会计分录借:交易性金融资产110000001 贷:银行存款J1000000|
- D.应先做一笔反向操作,然后登记正确的会计分录
- 正确
- 错误
- A.账账核对
- B.账实核对
- C.账表核对
- D.账证核对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原材料盘盈
- B.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
- C.转让长期投资取得的净收益
- D.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净收益
- A."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借方余额
- B."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贷方余额
- C."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借方余额
- D."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贷方余额
- A.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B.购入的股权投资也可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C.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1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D.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人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债券利息的,应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A.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
- B.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
- C.确认包含在价款中的股利
- D.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 A.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 B.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 C.支付现金股利
- D.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 A.所得税费用
- B.财务费用
- C.营业外收入
- D.投资收益
- A.应收票据
- B.应收货款
- C.备用金
- D.借出款
- A.土地增值税
- B.土地使用税
- C.矿产资源补偿费
- D.耕地占用税
- A.成本利润率
- B.产值成本率
- C.制造费用比率
- D.营业收入成本率
- A.按销售品种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
- B.按产品品种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
- C.按费用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
- D.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
- A.事业单位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
- B.行政性收费收入
- C.无主财物变价收入
- D.罚没收入
- A.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B.企业拥有或控制
- C.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 D.具有可辨认性
- A.2400
- B.3600
- C.4000
- D.2000
- A.出售固定资产应交的营业税
- B.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产品应交的增值税
- C.出租无形资产应交的营业税
- D.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被代扣代缴的消费税
- A.资本公积
- B.实收资本
- C.盈余公积
- D.营业外收入
- A.产品品种
- B.产品的生产步骤
- C.产品的生产批别
- D.产品的投产期间
- A.90000
- B.75000
- C.226000
- D.238000
- A.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可以随意变更
- B.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 C.已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
- D.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 A.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 B.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 C.应收的赔偿款
- D.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
- A.罚款取得的款项
- B.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 C.接受捐赠资产
- D.捐赠支出
- A.经济周期
- B.经济发展水平
- C.宏观经济政策
- D.公司治理结构
- A.长期股权投资
- B.投资收益
- C.不作处理
- D.应收股利
- A.净收益38
- B.净损失38
- C.净收益36
- D.净损失36
- A.提取修购基金
- B.支付固定资产清理费用
- C.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 D.接受固定资产捐赠
- A.现金收付制
- B.收付实现制
- C.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
- D.应收应付制
- A.90000
- B.117000
- C.27000
- D.108000
- A.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
- B.经营租出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 C.向灾区捐赠的固定资产
- D.由于收发计量导致的原材料盘亏净损失
- A.100000
- B.50000
- C.0
- D.150000
- A.发出商品时
- B.收到货款时
- C.签订合同时
- D.退货期满时
- A.360
- B.410
- C.440
- D.460
- A.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的财产损失
- B.企业超过计税标准所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 C.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人
- D.企业购买其他企业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
- A.经济周期
- B.经济发展水平
- C.宏观经济政策
- D.公司治理结构
- A.成本计算期的确定
- B.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 C.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确定
- D.成本分配公式的确定
- A.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
- B.用现金支付销售人员工资
- C.用现金支付行政管理部门办公费
- D.厂房的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