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产品当月成本超支184万元
- B.A产品当月直接材料超支160万元
- C.A产品当月直接人工超支16万元
- D.A产品当月制造费用超支8万元
- A.直接材料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为1440万元
- B.直接人工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为76万元
- C.制造费用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为58万元
- D.产品当月计划总成本为1574万元
- A.2603
- B.2160
- C.2104
- D.2120
- A.210
- B.270
- C.60
- D.500
- A.140
- B.100
- C.60
- D.40
- A.是指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
- B.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
- C.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 D.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
- A.100
- B.75
- C.一75
- D.一100
- A.2000
- B.1970
- C.一30
- D.0
- A.对乙公司投资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 B.对丙公司投资应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C.对丁公司的认股权证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 D.对戊公司投资应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
- A.10471.63
- B.10381.06
- C.1056.04
- D.10400
- A.借:固定资产清理7400累计折旧600贷:固定资产8000
- B.借:银行存款7500贷:固定资产清理7500
- C.借:固定资产清理375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375
- D.借:营业外支出275贷:固定资产清理275
- A.394
- B.400
- C.377
- D.360
- A.借:在建工程2000贷:库存商品2000
- B.借:工程物资2340贷:银行存款2340
- C.借:工程物资2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贷:银行存款2340
- D.借:在建工程1800贷:应付职工薪酬1800
- A.每期记入“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利息费用,按照票面利率核算
- B.每期记入“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利息费用,按照实际利率核算
- C.每期确认的“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按照票面利率核算
- D.每期确认的“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按照实际利率核算
- 正确
- 错误
- A.上级补助收入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
- B.财政补助收入
- C.附属单位上缴收人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
- D.其他收入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
- 正确
- 错误
- A.采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分析产品成本的构成是否合理
- B.产值成本率越高,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好
- C.营业收入成本率越高,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差
- D.成本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好
- A.停工损失中,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负担的赔款转入其他应收款
- B.不满一个工作日的停工,一般不计算停工损失
- C.辅助生产一般不单独核算停工损失
- D.停工损失科目月末无余额
- A.根据专业测量师对已经提供的劳务进行测量加以确定
- B.按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计算确定
- C.按已经收到的金额占合同总金额韵比例计算确定
- D.按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计算确定
- A.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
- B.生产车间使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
- C.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
- D.按规定计算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 A.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
- B.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股票股利
- C.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提取盈余公积
- D.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 A.固定资产
- B.无形资产
- C.应收账款
- D.长期股权投资
- A.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 C.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的损失
- D.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A.期末存货升高,当期利润减少
- B.期末存货升高,当期利润增加
- C.期末存货降低,当期利润增加
- D.期末存货降低,当期利润减少
- A.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
- B.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 C.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
- D.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
- A.44
- B.46
- C.48
- D.50
- A.品种法
- B.分步法
- C.分批法
- D.品种法与分步法相结合
- A.转回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B.若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确认分期付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
- C.确认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
- D.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
- A.事业收入
- B.财政补助收入
- C.其他收入
- D.经营收入
- A.支付的现金股利
- B.取得长期借款
- C.增发股票收到的现金
- D.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的现金
- A.2450
- B.2432
- C.2400
- D.2482.67
- A.23
- B.35
- C.25
- D.20
- A.捐赠利得
- B.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 C.出租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收入
- D.债务重组利得
- A.465
- B.470
- C.475
- D.500
- A.一18
- B.一33
- C.一45
- D.57
- A.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B.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 C.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 D.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A.560
- B.610
- C.585
- D.570
- A.219
- B.200
- C.220
- D.199
- A.20638.80
- B.21060
- C.22932
- D.23400
- A.已售商品预计保修费用
- B.为推广新产品而发生的广告费用
- C.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成本
- D.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成本
- A.盈余公积
- B.资本公积
- C.营业外收入
- D.利润分配
- A.其他业务成本
- B.主营业务成本
- C.生产成本
- D.发出商品
- A.应付购货款
- B.应交教育费附加
- C.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 D.应付管理人员工资
- A.650
- B.600
- C.575
- D.500
- A.24105
- B.24000
- C.24175
- D.24250
- A.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再转租的房地产
- B.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 C.已出租的建筑物
- D.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 A.40
- B.160
- C.5840
- D.6000
- A.超支25
- B.节约25
- C.超支75
- D.节约75
- A.其他业务成本
- B.财务费用
- C.管理费用
- D.营业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