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 B.职工福利费
- C.社会保险费
- D.非货币性福利
- A.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B.银行存款
- C.其他应收款
- D.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 A.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42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420000
- B.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l240000 管理费用1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l420000
- C.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120000 制造费用120000 管理费用1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420000
- D.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120000 ——辅助生产成本120000 管理费用1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420000
- A.医疗保险费
- B.养老保险费
- C.失业保险费
- D.工伤保险费
- A.应付利息
- B.短期借款
- C.银行存款
- D.财务费用
- A.应付利息
- B.预付账款
- C.应付职工薪酬
- D.应交税费
- A.借:银行存款108000贷:预付账款108000
- B:借:预付账款108000贷:银行存款108000
- C.借:预收账款108000贷:银行存款108000
- D.借:应付账款108000贷:银行存款108000
- A.生产成本
- B.原材料
- C.材料成本差异
- D.库存商品
- A.12687.84;17012.16
- B.16917.12;12687.84
- C.12944.16;17258.88
- D.17258.88;12944.16
- A.0.89
- B.1.12
- C.1.56
- D.2.08
- A.1281.6;1718.4
- B.1708.8;1281.6
- C.1612.8;2150.4
- D.2150.4;1612.8
- A.甲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l440千克
- B.甲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1920千克
- C.乙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1440千克
- D.乙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为l920千克
- A.所得税费用6.5万元
- B.净利润133.5万元
- C.所得税费用35万元
- D.净利润105万元
- A.期间费用为15.6万元
- B.期间费用为38万元
- C.营业利润为26万元
- D.营业利润为144万元
- A.450
- B.470
- C.500
- D.560
- A.5月5日,甲公司发生销售折让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 贷:银行存款70.2
- B.9月20日,甲公司销售材料时: ①确认收入: 借:银行存款35.1 贷:其他业务收入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②结转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20 贷:原材料20
- C.11月10日,甲公司向本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发放自产产品时: ①借:管理费用23.4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23.4 ②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2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 D.12月31日,甲公司确认劳务收入,结转劳务成本时: ①借:预收账款150 贷:主营业务收入150 ②借:主营业务成本100 贷:劳务成本100
- A.336
- B.400
- C.416
- D.436
- 正确
- 错误
- A.3月2日,甲公司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360万元
- B.3月2日,甲公司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352万元
- C.3月15日,甲公司应确认财务费用4万元
- D.3月15日,甲公司应确认财务费用3.6万元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本期应交所得税
- B.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
- C.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方发生额
- D.国债利息收入
- A.事业结余
- B.经营结余
- C.专款结余
- D.专用基金结余
- A.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 B.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 C.机器工时比例法
- D.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 A.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多步骤,则应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 B.如果是简单生产型企业,又是大量大批生产型企业,则应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 C.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 D.品种法是指按照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步骤(分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 A.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
- B.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 C.用以后5年税前利润弥补
- D.用5年后的税后利润弥补
- A.“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借方余额
- B.“应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贷方余额
- C.“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借方余额
- D.“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账科目的贷方余额
- A.出售自制半成品收取的价款
- B.出售原材料收取的价款
- C.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款项
- D.出售无形资产收取的价款
- A.管理费用
- B.所得税费用
- C.其他业务收入
- D.长期待摊费用
- A.企业开出支票,对方未到银行兑现
- B.银行误将其他公司的存款计入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
- C.银行代扣水电费,企业尚未接到通知
- D.银行收到委托收款结算方式下结算款项,企业尚未收到通知
- A.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 B.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 C.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投资
- D.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 A.闲置的固定资产
- B.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 C.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
- D.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 A.教育费附加
- B.印花税
- C.耕地占用税
- D.契税
- A.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
- B.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C.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
- D.存货的加工成本
- A.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
- B.支付的加工费用和保险费
- C.收回后直接销售物资的代收代缴消费税
- D.收回后继续加工物资的代收代缴消费税
- A.240000
- B.216000
- C.240400
- D.216400
- A.应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减少股本
- B.应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减少库存股
- C.应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增加股本
- D.应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增加库存股
- A.主营业务成本
- B.销售费用
- C.财务费用
- D.管理费用
- A.40
- B.5
- C.44
- D.9
- A.营业收入
- B.利润总额
- C.可供分配利润
- D.净利润
- A.20
- B.24
- C.45
- D.145
- A.25
- B.20
- C.12.5
- D.30
- A.五五摊销法
- B.分次摊销法
- C.一次摊销法
- D.计划成本法
- A.能够提供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 B.能够为半成品的实物管理提供数据
- C.各生产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
- D.便于各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
- A.20%
- B.14%
- C.11.82%
- D.10.75%
- A.800
- B.1000
- C.1300
- D.1500
- A.65
- B.125
- C.1385
- D.275
- A.370
- B.330
- C.320
- D.390
- A.先进先出法
- B.移动平均法
- C.加权平均法
- 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
- 57
-
分批法适用于( )。
- A.单件、小批生产
- B.大批大量生产
- C.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 D.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
- A.163.5
- B.183
- C.158.5
- D.155
- A.502.5
- B.570
- C.630
- D.697.5
- A.156489.28
- B.12398.45
- C.1358677.19
- D.144356.24
- A.长期股权投资
- B.投资收益
- C.不作处理
- D.应收股利
- A.5580
- B.6320
- C.5900
- D.6500
- A.收发计量错误造成的存货盘亏损失
- B.固定资产盘亏净损失
- C.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盘亏损失
- D.应由过失人赔偿的存货损失
- A.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 B.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 C.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D.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 A.238
- B.237.43
- C.224
- D.167.6
- A.销售价款和手续费之和
- B.销售价款和增值税之和
- C.销售价款
- D.收取的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