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空头看涨期权的最大净损益为期权价格
- B.买入看跌期权,获得在到期日或之前按照执行价格购买某种资产的权利
- C.多头看涨期权的最大净收益为期权价格
- D.对于买入看涨期权而言,到期日股票市价高于执行价格时,净损益大于0
- A.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融资
- B.少数股东为了避免控制权旁落他人,更倾向负债融资
- C.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越高,越偏好负债融资
- D.如果预计未来利率水平上升,则企业应选择长期资本筹资
- A.债券成本较低
- B.可以利用财务杠杆
- C.保障股东控制权
- D.调整资本结构
- A.部分存货已抵押给债权人
- B.存货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
- C.可能存在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存货估价问题
- D.可能存在部分存货已经损坏但尚未处理的情况
- A.筹集资金的总额
- B.筹资期限的长短
- C.资本结构
- D.个别资本成本的高低
- A.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
- B.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
- C.提前收回借款或不再借款
- D.规定借款用途
- A.减少未分配利润
- B.增加公司股本额
- C.引起每股利润下降
- D.引起股东权益各项目的比例发生变化
- A.弹性预算
- B.零基预算
- C.增量预算
- D.滚动预算
- A.在股利分配时企业为了向外部中小投资者表明自身盈利前景与企业治理良好的状况,通过多分配少留存的股利政策向外界传递了声誉信息
- B.债权人在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时,习惯制定约束性条款对企业发放股利的水平进行制约
- C.实施多分配少留存的股利政策,既有利于抑制经理人员随意支配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也有利于满足股东取得股利收益的愿望
- D.投资者不仅仅是对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有偏好,即使是投资者本身,因其所处不同等级的边际税率,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也是不同的
- A.到期收益率法
- B.可比公司法
- C.风险调整法
- D.财务比率法
- A.用增长率修正实际的市净率,把增长率不同的同业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 B.用股东权益收益率修正实际的市净率,把股东权益收益率不同的同业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 C.用销售净利率修正实际的市净率,把销售净利率不同的同业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 D.用股权资本成本修正实际的市净率,把股权资本成本不同的同业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 A.净现值大的为优
- B.现值指数
- C.内含报酬率
- D.动态回收期
- A.在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时,某资产的β系数小于零,说明该资产风险小于市场平均风险。
- B.在证券的市场组合中,所有证券的β加权平均数等于1
- C.某股票的β值反映该股票收益率变动与整个股票市场收益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
- D.投资组合的β系数是加权平均的β系数
- A.债券面值
- B.票面利率
- C.市场利率
- D.债券购买价格
- A.2009年经营活动现金毛流量为850万元
- B.债务流量为270万元
- C.实体现金流量为370万元
- D.股权现金流量为647.5万元
- A.金融资产的收益来源于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的业绩
- B.金融资产并不构成社会的实际财富
- C.金融资产对社会生产力可以产生直接的贡献
- D.实物资产能产生净收益,而金融资产决定收益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
- A.7.5
- B.5
- C.3.5
- D.2.61
- A.赎回溢价会随债券到期日的临近而减少
- B.赎回溢价会随债券到期日的临近而增加
- C.赎回溢价会随债券到期日的临近保持不变
- D.对于溢价债券赎回溢价会随债券到期日的临近而减少,折价债券会增加
- A.保护性看跌期权
- B.抛补看涨期权
- C.多头对敲
- D.空头对敲
- A.银行借款
- B.发行债券
- C.发行股票
- D.留存收益
- A.净现值
- B.投资利润率
- C.内部收益率
- D.动态投资回收期
- A.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
- C.有担保债券的税后成本
- D.无风险收益率
- A.通过发行附有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潜在的股权稀释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利息
- B.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发行者,主要目的是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是为了发债而附带期权
- C.附带认股权证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于一般债务融资的承销费用
- D.附带认股权证债券的财务风险高于一般债务融资的财务风险
- A.6.88
- B.8.26
- C.15.23
- D.10.54
- A.0.7
- B.0.6
- C.0.8
- D.0.75
- A.成本责任中心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
- B.成本责任中心有时可以进行设备购置决策
- C.成本责任中心有时也对部分固定成本负责
- D.成本责任中心不能完全遵照产量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量
- A.50元
- B.25元
- C.60元
- D.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