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产品的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增加
- B.A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数量增加
- C.A产品原材料价格上升
- D.A产品部分产成品没有入账
- A.审查核销坏账的批准文件
- B.检查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恰当性
- C.派人到原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
- D.向原丁公司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 A.少计应收账款
- B.多计应付账款
- C.少计营业成本
- D.多计营业收入
- A.销售部门负责调查与审批赊销信用
- B.销货单、销售发票、发运凭证事先按顺序编号
- C.根少编制与寄发客户对账单进行对账
- D.销售人员直接到客户所在地现场对账和收款
- A.抽查有关文件资料,检查不相容职责的划分情况
- B.检查是否按期编制账龄分析表
- C.依据账龄分析表分析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金额
- D.检查坏账核销有无经过正式的授权批准
- A.计算方法比较繁琐
- B.方法原理不易理解
- C.不能反映项目的回报状况
- D.没有考虑回收期后的现金流量
- E.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 A.比率分析法
- B.杜邦分析法
- C.比较财务报表法
- D.比较财务比率法
- E.比较百分比财务报表法
- A.认股权证有固定的股息
- B.认股权证可以单独发行
- C.认股权证不能上市交易
- D.认股权证是一种买入期权
- E.认股权证可以依附于债券发行
- A.方差
- B.标准差
- C.贝塔系数
- D.期望报酬率
- E.标准离差率
- 10
-
企业财务预算包括:
- A.预算利润表
- B.制造费用预算
- C.预算现金流量表
- D.预算资产负债表
- E.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 11
-
国际储备主要包括:
- A.黄金储备
- B.外汇储备
- C.国外借款
-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 E.对外直接投资
- A.宏观经济目标不同
- B.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 C.传导过程的差异
- D.政策时滞不同
- E.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 A.建立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
- B.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 C.对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
- D.建立市场的保护机制
- E.明确界定产权
- A.变动支出水平
- B.变动税收
- C.提高利率
- D.降低利率
- E.变动再贴现率
-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 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 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 E.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 A.将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乘以本期的折旧率
- B.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与上期比较
- C.将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记录与“累计折旧”账户贷方的本期折旧计提额比较
- D.将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明细账记录
- A.观察信用部门与应收账款记账部门是否相互独立
- B.询问是否按期编制并向客户寄出对账单
- C.审查有关凭证上内部检查的标记,评价内部检查的有效性
- D.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是否合理
- A.B公司的律师
- B.金融监管机关
- C.银行或其他有关债权人
- D.公司的主要股东
- A.会计员和出纳员
- B.出纳员和会计主管
- C.会计主管和总经理
- D.出纳员和总经理
- A.职责分工控制
- B.信息传递程序控制
- C.实物控制
- D.账务处理控制
- A.审查决算日后货币资金支出的主要凭证
- B.检查采购文件以确定是否使用预先编号的采购单
- C.抽取购货合同、购货发票和入库单等凭证,追查至应付账款明细账
- D.向供应商函证零余额的应付账款
- A.数据转换
- B.数据采集
- C.数据清理
- D.数据验证
- A.3次
- B.3.4次
- C.2.9次
- D.3.2次
- A.12
- B.6
- C.3
- D.4
- A.50000元
- B.5000元
- C.2500元
- D.500元
- A.11%
- B.10%
- C.9%
- D.12%
- A.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开支,消减税收
- B.经济高涨时,增加政府开支,消减税收
- C.经济高涨时,增加政府开支,提高税收
- D.经济衰退时,减少政府开支,消减税收
- A.溢出效应
- B.回波效应
- C.木桶效应
- D.挤出效应
- A.10%
- B.14%
- C.15%
- D.20%
- A.被消费者视为牛排替代品的某一商品的价格下跌了。
- B.国家降低了对牛排的消费税额。
- C.牛排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 D.牛排生产者通过广告广泛宣传其产品。
- A.大于
- B.小于
- C.等于
- D.上述三种都有可能
- A.内部审计人员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 B.判定社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包括刑法和公司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 内部审计的法律责任
- A.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不包括经费来源上的独立性
- B.内部审计人员不需要保持独立性
- C.社会审计的独立性要求适用于其所从事的所有业务
- D.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 A.财务审计
- B.效益审计
- C.财政审计
- D.财经法纪审计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