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应选择甲方案,因为甲方案没有现金折扣
- B.应选择甲方案,因为甲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较低
- C.应选择乙方案,因为乙方案信用期限较短
- D.应选择乙方案,因为乙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较高
- A.135
- B.43.2
- C.32.4
- D.10.8
- A.12.48和43.2
- B.24.96和64.8
- C.37.44和108
- D.62.4和216
- A.10天和150万元
- B.20天和300万元
- C.52天和780万元
- D.90天和1350万元
- A.315万元
- B.420万元
- C.400万元
- D.540万元
- A.400万元
- B.500万元
- C.600万元
- D.900万元
- A.400万元
- B.420万元
- C.500万元
- D.900万元
- A.530万元
- B.500万元
- C.100万元
- D.103万元
- A.100万元
- B.530万元
- C.257.5万元
- D.500万元
- A.250万元
- B.130万元
- C.105.5万元
- D.257;5万元
- A.A县
- B.B县
- C.C县
- D.D县
- E.E县
- A.现金股利
- B.股票股利
- C.财产股利
- D.负债股利
- E.实物股利
- A.物价稳定
- B.充分就业
- C.经济增长
- D.产业结构升级
- E.国际收支平衡
- A.加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
- B.减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
- C.加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
- D.减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
- E.加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
- A.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1/5时
- B.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 C.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
- D.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的人数时
- E.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 A.公司合并、分立的
- B.公司连续3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3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 C.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公司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 D.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公司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 E.公司转让主要财产的
- A.原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并提出申请的
- B.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 C.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
- D.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 E.第三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 A.销售预算
- B.直接材料预算
- C.直接人工预算
- D.产成品预算
- E.生产预算
- A.增值税
- B.消费税
- C.城市维护建设税
- D.印花税
- E.耕地占用税
- A.业务招待费
- B.销售人员的失业保险费
- C.生产工人的住房公积金
- D.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险费
- E.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管理人员工资
- A.投资回收期法
- B.投资利润率法
- C.净现值法
- D.内部报酬率法
- E.投资报酬率法
- A.银行借款成本
- B.长期债券成本
- C.优先股成本
- D.普通股成本
- E.留存收益成本
- A.信用配额
- B.直接干预
- C.窗口指导
- D.道义劝告
- E.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
- A.警告
- B.罚款
- C.没收违法所得
- D.拘留
- E.提起行政诉讼
- A.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20000贷:资产减值损失 20000
- B.借:应付账款 500000贷:应收账款 500000
- C.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20000
- D.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4000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40000
- E.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0000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40000
- A.财务预算职能
- B.财务控制职能
- C.财务报告职能
- D.财务分析职能
- E.财务检查职能
- 27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凡是征收消费税的货物都征增值税
- B.凡是征收增值税的货物都征消费税
- C.应税消费品征收增值税的,其税基含有消费税
- D.应税消费品征收消费税的,其税基含有增值税
- E.消费税是价内税
- A.债券面值
- B.票面利率
- C.市场利率
- D.债券期限
- E.财务弹性
- A.1年
- B.3个月
- C.半年
- D.两年
- A.发行债券的面值
- B.债券溢价摊销
- C.债券折价摊销
- D.分期付息票面利息
- E.到期一次付息票面利息
- A.收入最大化
- B.利润最大化
- C.企业价值最大化
- D.现金流量最大化
- E.资产最大化
- A.0元
- B.20000元
- C.30000元
- D.40000元
- 3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 B.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可给予两种以上的行政处罚
- C.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 D.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减轻行政处罚
- A.个人独资企业
- B.股份制企业
- C.私营企业
- D.有经营所得的其他组织
- A.公厉日期
- B.营业周期
- C.生产周期
- D.资金循环周期
- A.1
- B.2
- C.3
- D.5
- A.劳务服务收入
- B.工业性作业收入
- C.工程价款收入
- D.非专利技术转让收入
- A.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 C.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D.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 A.3万元
- B.10万元
- C.50万元
- D.500万元
- A.持续经营
- B.会计分期
- C.货币计量
- D.实质重于形式
- A.发行公司债券本金
- B.发行公司债券佣金
- C.发行公司债券手续费
- D.发行公司债券利息费用
- A.竞争性和排他性
-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C.稀缺性和唯一性
- D.增值性和盈利性
- A.紧缩性政策
- B.扩张性政策
- C.中性政策
- D.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中性货币政策
- A.企业的信用政策比较宽松
- B.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 C.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快
- D.企业的坏账损失较多
- A.3日
- B.5日
- C.7日
- D.10日
- A.当日
- B.2日内
- C.5日内
- D.10日内
- A.物资运动
- B.人力流动
- C.信息传递
- D.资本运动
- A.是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
- B.包括物的抗辩和人的抗辩
- C.票据抗辩的限制存在于物的抗辩和人的抗辩中
- D.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 A.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 B.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 C.应收利息
- D.投资收益
- A.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 B.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 C.借款利息已经支付
- D.固定资产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 A.不予
- B.减轻
- C.从轻
- D.免除
- A.剩余股利政策
- B.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 C.固定支付率股利政策
- 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 A.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 B.投资性房地产不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 C.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
- D.自行建造或开发完成后用于出租的房地产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 A.为以后少付利息而付出的代价
- B.为以后多付利息而得到的补偿
- C.本期利息收入
- D.以后期间的利息收入
- A.430000元
- B.380000元
- C.330000元
- D.280000元
- A.提高利息率
- 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 C.买入政府债券
- D.卖出政府债券
- A.47200元
- B.250000元
- C.297200元
- D.300000元
- A.年限平均法
- B.工作量法
- C.双倍余额递减法
- D.年数总和法
- A.80万元
- B.50万元
- C.100万元
- D.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