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A.警告
- B.通报
- C.批评教育
- D.罚款
- A.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 B.拒绝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 C.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 D.提供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 正确
- 错误
- A.对该公司予以通报批评
- B.对统计员王某给予罚款
- C.对该公司给予罚款
- D.对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给予罚款
- E.对该公司予以警告
- A.法定原则
- B.公正、公开的原则
- C.违法特例原则
- D.“自由裁量”的原则
- E.“过罚相当”的原则
- A.违法公布统计资料
- B.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
- C.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 D.拒报统计资料
- E.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
- A.行政法律责任
- B.管理法律责任
- C.政治法律责任
- D.民事法律责任
- E.刑事法律责任
- A.隐匿电力抄表记录
- B.拒绝检查人员进入财务系统查看
- C.拒绝提供检查所需的会计凭证
- D.拒绝检查人员使用该单位的打印机
- E.统计人员以单位领导不在为名,拒绝配合执法检查
- A.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B.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
- C.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由国家统计局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
- D.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
- E.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 A.企业事业单位
- B.其他组织
- C.个人
- D.个体工商户
- E.国家机关
- A.打击报复统计人员
- B.泄露国家秘密
- C.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
- D.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 E.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A.国家工作人员
- B.所有统计违法者
- C.统计人员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
- A.伪造统计资料
- B.迟报统计资料
- C.拒报统计资料
- D.篡改统计资料
- E.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 A.罚款
- B.警告
- C.没收违法所得
- D.责令停产停业
- E.责令改正
- A.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 B.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
- C.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 D.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的统计资料
- A.公安部门
- B.统计部门
-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D.工商部门
- A.拒绝提供统计资料
- B.提供完整统计资料
- C.拒绝接受统计调查
- D.不构成统计违法行为
- A.警告
- B.降级
- C.降职
- D.撤职
- A.依法履行职务行为
- B.行政监督行为
- C.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 D.伪造统计资料的行为
- 30
-
2015年劳动工资报表的上报截止期限为2016年2月3日,在此之前,区统计局工作人员小王给自己负责的十家单位打电话要求他们按时填报。此后,仍有三家单位到2月4日才上报。这三家单位的行为构成( )。
- A.拒绝提供统计资料
- B.迟报统计资料
- C.拒绝统计调查
- D.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 A.拒绝提供统计资料
- B.迟报统计资料
- C.拒绝统计调查
- D.经催报后仍末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 A.拒绝提供统计资料
- B.迟报统计资料
- C.拒绝统计调查
- D.经催报后方补报统计资料
- A.罚款
- B.通报
- C.批评教育
- D.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