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合同价格
- B.开标价格
- C.参考价格
- D.交易所价格
- E.外贸统计价格
- A.外部性是一种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 B.外部性是一种外在于市场体系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 C.外部性是一种受市场机制作用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 D.外部性是一种自愿和互利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 E.外部性是一种非自愿和非互利的外部影响或效应关系
- A.承兑业务
- B.信用证业务
- C.票据业务
- D.汇兑业务
- E.证券业务
- A.贸易收支差额
- B.错误与遗漏
- C.单方转移
- D.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 E.官方储备
- A.期初余额
- B.本期增加额
- C.本期减少额
- D.期末余额
- E.期末余额方向分析
- A.保险标的
- B.保险责任
- C.可保利益
- D.保险金额
- E.保险期限
- A.生产成本
- B.流通费用
- C.税金
- D.利润
- E.管理费用
- A.贸易汇价
- B.金融汇价
- C.电汇汇价
- D.信汇汇价
- E.票汇汇价
- A.增加货币量
- B.减少货币量
- C.增加政府购买
- D.减少政府购买
- E.降低税收
- A.基金管理公司
- B.商业银行
- C.农村信用社
- D.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E.信托投资公司
- A.会员制度
- B.期货保证金制度
- C.涨跌停板制度
- D.逐日盯市制度
- E.不限仓制度
- A.促进经济增长
- B.增加就业
- C.稳定物价
-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A.固定利率债券
- B.浮动利率债券
- C.附息债券
- D.信托债券
- E.贴现债券
- A.生产工时比例法
- B.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 C.机器工时比例法
- D.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 E.按产品数量比例分配法
- A.促进经济增长
- B.保持货币均衡供给
- C.增加财政收入
- D.价格稳定
- E.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A.筹集资金
- B.套期保值
- C.保值增值
- D.分散风险
- E.优化资源配置
- A.信用风险
- B.利率风险
- C.市场风险
- D.非正常情况风险
- E.破产风险
- A.生产法
- B.产量法
- C.产值法
- D.支出法
- E.收入法
- A.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
- B.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 C.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
- D.中央对地方的补助
- E.地方对中央的上解支出
- A.利率下降
- B.利率上升
- C.消费水平下降
- D.消费水平上升
- E.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 A.2003年10月发行的3年期企业债券
- B.2003年8月向银行借入的5年期贷款
- C.2004年6月向银行借入的2年期贷款
- D.2005年6月向银行借入的1年期贷款
- E.已欠甲公司1年的购货款
- A.扩大社会总需求
- B.扩大社会总供给
- C.实现充分就业
- D.稳定物价水平
- E.国际收支平衡
- A.消费的竞争性
- B.消费的非竞争性
- C.消费的排他性
- D.消费的非排他性
- E.消费的不可分性
- A.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
- B.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 C.消费者收入,对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
- D.替代品的价格。一般来说,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 E.互补品的价格。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
- A.会计主体假设
- B.持续经营假设
- C.会计分期假设
- D.货币计量假设
- E.会计对象假设
- A.征收企业所得税
- B.征收遗产税
- C.开征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 D.征收个人所得税
- E.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A.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价格竞争规则
- B.不允许有歧视性的非国民待遇
- C.建立层次化的价格水平
- D.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机制
- E.价格法律法规和价格政策的透明度
- A.升水
- B.溢价
- C.贴水
- D.缩水
- E.平价
- A.政府对产品的行政调拨
- B.对银行贷款的额度控制
- C.对短缺资源的定量配给
- D.财政政策调控
- E.收入分配政策
- A.低成本企业领先的价格领先制
- B.统治型企业领先的价格领先制
- C.晴雨计价格领先制
- D.高价格企业领先制的价格领先制
- E.分散型企业领先的价格领先制
- A.财产税
- B.行为税
- C.所得税
- D.流转税
- A.财政部门
- B.国家
- C.社会
- D.机关
- A.价格统计分析,是通过对价格指数变动的研究,分析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以进一步说明价格变动的规律性及其合理状况
- B.价格涨跌率是市场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通过涨跌率分析可以了解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 C.涨跌率=100%-价格指数
- D.价格变动商品范围的分析能从广度上表明价格变动的普遍程度。
- A.区域分工
- B.产品分工
- C.劳动分工
- D.市场分工
- A.平均成本
- B.边际成本
- C.平均社会成本
- D.边际社会成本
- A.税收
- B.国家投资
- C.扶贫
- D.预算
- A.有形贸易
- B.无形贸易
- C.专门贸易
- D.出口贸易
- A.53200
- B.61600
- C.71200
- D.79600
- A.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收入后的净额
- B.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成本后的净额
- C.全部资产减去全部利润后的净额
-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 A.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 B.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C.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经济利益
- D.代表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 A.中国人民银行
- B.中国发展银行
- C.中国招商银行
- D.政策性金融机构
- A.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 B.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 C.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 D.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 A.看涨期权
- B.看跌期权
- C.双向期权
- D.平衡期权
- A.记名股票
- B.不记名股票
- C.有票面金额股票
- D.无票面金额股票
- A.商品流转额
- B.人均消费额
- C.商品流转量
- D.人均消费量
- A.法定销售额
- B.法定增值额
- C.法定利润额
- D.法定净收益
- A.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 B.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
- C.准中央银行制度
- D.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 A.国家机关
- B.交通运输辅助业
- C.政党机关
- D.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
- A.66.58%
- B.85.21%
- C.86.61%
- D.95.80%
- A.国际贸易首先碰到的是各个国家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为了使国际交换顺利进行,必须采用一些共同语言,了解贸易对手国的风俗习惯
- B.各国对进出口的管理、外汇管制宽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必须相同
- C.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大
- D.国际贸易的复杂性是由国际交换的特点决定的
- A.经济
- B.市场
- C.社会
- D.市场失灵
- A.8%
- B.10%
- C.12%
- D.16%
- A.部门平均利润
- B.行业最低利润
- C.社会平均利润
- D.企业目标利润
- A.8.7455
- B.10.4364
- C.9.2876
- D.9.6989
- A.统收统支体制
-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C.分税制
- D.民主集中制
- A.票面价值
- B.账面价值
- C.清算价值
- D.内在价值
- A.32000
- B.30000
- C.8400
- D.6000
- A.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收入后的净额
- B.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成本后的净额
- C.全部资产减去全部利润后的净额
-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 A.汇率
- B.关税
- C.出口退税
- D.出口
- A.托管人
- B.抵押人
- C.抵押权人
- D.保证人
- A.辅助性
- B.决定性
- C.基础性
- D.先导性
- A.1.5625
- B.0.64
- C.0.44
- D.0.36
- A.优先分配剩余资产
- B.优先行使经营决策表决权
- C.优先分配股息
- D.股息率固定
- A.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收入后的净额
- B.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成本后的净额
- C.全部资产减去全部利润后的净额
-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 A.生产车间的管理费用
- B.厂部的管理费用
- C.报废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用
- D.原材料的采购费用
- A.优先股票
- B.份额股票
- C.高风险股票
- D.增值股票
- A.依股东持有股票实际数量的多少递减
- B.依股东持有股票时间的先后递减
- C.依股东持有股票期限的长短递减
- D.是相等的
- A.国际收支状况
- B.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 C.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规模
- D.国家外汇储备状况
- A.真实性原则
- B.客观性原则
- C.有用性原则
- D.可比性原则
- A.周期性通货紧缩
- B.外部影响性通货紧缩
- C.结构性通货紧缩
- D.收入分配性通货紧缩
- A.季节性失业
- B.摩擦性失业
- C.结构性失业
- D.周期性失业
- A.60
- B.660
- C.1650
- D.2310
- A.中等条件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 B.优等条件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 C.劣等条件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 D.全社会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价值
- A.国有企业税后留用资金
- B.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入
- C.财政专户利息
- D.中央企业上缴利润
- A.买入保值
- B.卖出保值
- C.对冲平仓
- D.交割平仓
- A.营业费用
- B.制造费用
- C.预提费用
- D.待摊费用
- A.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B.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C.可以选择任意两种以上的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D.可以选择人民币和其中一种外币共同作为记账本位币
- A.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 B.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 C.增加国家物资储备
-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的最低需要
- A.比例相对指标
- B.结构相对指标
- C.强度相对指标
- D.动态相对指标
- A.风险性
- B.流动性
- C.永久性
- D.收益性
- A.个人所得税
- B.中央企业所得税
- C.城镇土地使用税
- D.证券交易税
- A.生产法
- B.收入法
- C.消费法
- D.支出法
- A.比例相对指标
- B.结构相对指标
- C.强度相对指标
- D.动态相对指标
- A.53200
- B.61600
- C.71200
- D.79600
- A.转账
- B.现金付款
- C.银行收款
- D.银行付款
- A.社会生产力
- B.经济全球化
- C.科学技术水平
- D.综合国力
- A.营业费用
- B.制造费用
- C.预提费用
- D.待摊费用
- A.1
- B.-1
- C.1.2
- D.-1.2
- A.1995年1月1日
- B.1994年1月1日
- C.1997年1月1日
- D.1999年1月1日
- A.投保方抢险救灾
- B.投保方报警
- C.投保方提出索赔申请
- D.投保方保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