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收款凭证
- B.付款凭证
- C.转账凭证
- D.收付凭证
- E.税收凭证
- A.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 B.投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 C.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
- D.不直接影响现金的投资、筹资活动
- E.利润形成活动
- A.参考价格
- B.外贸统计价格
- C.实际成交价格
- D.合同价格
- E.开标价格
- A.强制性
- B.无偿性
- C.固定性
- D.有偿性
- E.公益性
- A.单式预算
- B.复式预算
- C.增量预算
- D.零基预算
- E.差量预算
- A.升水
- B.溢价
- C.贴水
- D.缩水
- E.平价
- A.安全性
- B.流动性
- C.风险性
- D.收益性
- E.永久性
- A.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 B.全社会的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 C.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波动
- D.全社会的价值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 E.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全社会利润总额
- A.对冲平仓
- B.实物交割
- C.现金交割
- D.买入保值
- E.卖出保值
- A.流动比率
- B.速动比率
- C.资产负债表
- D.产权比率
- E.应收账款周转率
- A.大量性
- B.同质性
- C.变异性
- D.统一性
- E.指标性
- A.扩大社会总需求
- B.扩大社会总供给
- C.实现充分就业
- D.稳定物价水平
- E.国际收支平衡
- A.对低价倾销出口商品的限制
- B.对成员国国内最低限价的限制
- C.要求各成员国建立一个公平、统一、不偏不倚的海关估价制度
- D.对国内规费及费用的国民待遇的规定
- E.对增加出口补贴的限制及对价格管理方面的限制和我国对价格管理其他义务的承诺
- A.促进经济增长
- B.保持货币均衡供给
- C.增加财政收入
- D.价格稳定
- E.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A.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 B.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 C.经济增长、就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 D.经济增长、就业目标与价格稳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 E.经济增长、价格稳定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
- A.汇率是实现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或接轨的关键因素
- B.关税是对接国内外市场价格的一个手段
- C.出口退税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的另一个手段
- D.国内外市场价格完全接轨
- E.奖出限入的奖励政策
- A.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 B.设立外汇平准基金
- C.采取奖入限出的进出口政策
- D.使本国货币适度贬值
- E.放宽对外外汇管制
- A.水平型
- B.交叉型
- C.垂直型
- D.互补型
- E.混合型
- A.商品的销售价格
- B.产品的性质
- C.推销费用
- D.管理费用
- E.财务费用
- A.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
- B.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 C.消费者收入,对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
- D.替代品的价格。一般来说,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 E.互补品的价格。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
- A.吸引外资入境,控制资本输出
- B.采取奖入限出的贸易政策
- C.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 D.动用国家黄金外汇储备
- E.实现本国货币升值
- A.保险人
- B.被保险人
- C.投保人
- D.保险经纪人
- E.受益人
- A.生产工时比例法
- B.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 C.机器工时比例法
- D.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 E.按产品数量比例分配法
- A.政府对产品的行政调拨
- B.对银行贷款的额度控制
- C.对短缺资源的定量配给
- D.财政政策调控
- E.收入分配政策
- A.贸易收支差额
- B.错误与遗漏
- C.单方转移
- D.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 E.官方储备
- A.负责租船和订舱并将装船日期通知买方
- B.负责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日期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
- C.负责办理货物保险手续和支付保险费
- D.负担货物装上船以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 E.承担货物进口关税
- A.进价金额核算法
- B.约当产量比例法
- C.定额比例法
- D.售价金额核算法
- E.按年初固定数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 A.国债依存度
- B.财政偿债率
- C.国债负担率
- D.国债的利率
- E.累积国债发行额
- A.简单综合法
- B.简单算术平均法
- C.简单调和平均法
- D.加权算术平均法
- E.移动平均法
- A.50%左右
- B.30%左右
- C.70%左右
- D.80%左右
- A.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 B.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
- C.准中央银行制度
- D.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 A.固定汇价制
- B.浮动汇价制
- C.基础汇价
- D.套算汇价
- E.官方汇价
- A.转账
- B.现金付款
- C.银行收款
- D.银行付款
- A.辅助性
- B.决定性
- C.基础性
- D.先导性
- A.再贷款业务
- B.再贴现业务
- C.对政府贷款业务
- D.证券买卖业务
- A.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收入后的净额
- B.全部资产减去全部成本后的净额
- C.全部资产减去全部利润后的净额
- D.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净额
- A.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 B.债权人有参与发债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
- C.债券利率不受银行利率变动的影响
- D.债券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买卖
- A.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
- B.服务价格和盈利价格
- C.盈利价格、保本价格、亏损价格
- D.商品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服务价格
- A.经常项目
- B.资本项目
- C.平衡或结算项目
- D.往来项目
- A.依股东持有股票实际数量的多少递减
- B.依股东持有股票时间的先后递减
- C.依股东持有股票期限的长短递减
- D.是相等的
- A.直接标价法
- B.交叉标价法
- C.基础标价法
- D.间接标价法
- A.单式预算
- B.复式预算
- C.零基预算
- D.增量预算
- A.中国人民银行
- B.中国发展银行
- C.中国招商银行
- D.政策性金融机构
- A.消费的竞争性
- B.消费的非竞争性
- C.消费的排他性
- D.消费的可分性
- A.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 B.企业的数目比较多,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完全独家垄断
- C.产品具有差别性,卖者即是垄断者、竞争者
- D.进入与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 A.周期性失业
- B.结构性失业
- C.摩擦性失业
- D.季节性失业
- A.9600
- B.21600
- C.22400
- D.33500
- A.财政收入
- B.国家需要
- C.社会公共需要
- D.私人需求
- A.国家
- B.计划
- C.财政
- D.市场
- A.财政部门
- B.国家
- C.社会
- D.机关
- A.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 B.企业的数目比较多,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完全独家垄断
- C.产品具有差别性,卖者即是垄断者、竞争者
- D.进入与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 A.企业行政管理费
- B.原材料
- C.燃料和动力费
- D.计件工资支出
- A.分项定率、分项扣除
- B.统一定率、统一扣除、分项征收
- C.统一定率、统一扣除、统一征收
- D.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
- A.内在价值
- B.清算价值
- C.账面价值
- D.票面价值
- A.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 B.总量指标按其说明的内容,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两种
- C.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D.时点指标的数值是可以连续计数的,它的每个数据都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总量
- A.法定销售额
- B.法定增值额
- C.法定利润额
- D.法定净收益
- A.等于1
- B.小于1
- C.大于0而小于1
- D.大于1
- A.中国工商银行
- B.中国银行
- C.中国发展银行
- D.华夏银行
- A.海关管理贸易的行为
- B.政府管理贸易的行为
- C.企业实行自律管理的行为
- D.国际贸易组织
- A.在税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增加
- B.在税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
- C.导致持有货币性资产的金额不变,但购买力降低
- D.导致持有货币性负债的金额不变,但在偿还时可获取更多收益
- A.消费的竞争性
- B.消费的非竞争性
- C.消费的排他性
- D.消费的可分性
- A.66.58%
- B.85.21%
- C.86.61%
- D.95.80%
- A.全部资产数额
- B.全部流动资产数额
- C.对公司的出资额
- D.持有公司股票的市值
- A.5.41%
- B.4.17%
- C.3.52%
- D.2.88%
- A.生产车间的管理费用
- B.厂部的管理费用
- C.报废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用
- D.原材料的采购费用
- A.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 B.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 C.修正后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 D.短期总供给曲线
- A.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 B.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C.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经济利益
- D.代表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 A.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
- B.服务价格和盈利价格
- C.盈利价格、保本价格、亏损价格
- D.商品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服务价格
- A.3.2
- B.13.9
- C.23.6
- D.34.4
- A.销售利润率
- B.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 C.资本保值增值率
- D.成本费用率
- A.看涨期权
- B.看跌期权
- C.双向期权
- D.平衡期权
- A.有形贸易
- B.无形贸易
- C.专门贸易
- D.出口贸易
- A.统计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是具体通过社会现象的总体来实现的
- B.统计标志是总体单位的某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统计标志始终依附于总体单位
- C.变异是指可变标志的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之间的差别
- D.离散变量是指标志值可以分割为连续不为整数值的数量标志
- A.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B.时间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叫做发展水平或时间数列水平
- C.增长量是指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
- D.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
- A.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 B.主营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C.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D.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A.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再减去各种流转税及其附加费后的余额
- B.投资净收益为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 C.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 D.短期投资属于非流动资产
- A.买入保值
- B.卖出保值
- C.对冲平仓
- D.交割平仓
- A.真实性原则
- B.客观性原则
- C.有用性原则
- D.可比性原则
- A.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巨型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
- B.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折弯曲线
- C.寡头市场上产量和价格决策的解是不确定的,尚未形成一套令人信服的均衡理论
- D.当寡头垄断企业降价时,面临的是一条缺乏弹性的曲线,总收益会增加
- A.4976.64元 1658.88元
- B.4974.54元 1658.88元
- C.4976.64元 1678.88元
- D.5974.88元 1786.54元
- A.1.5625
- B.0.64
- C.0.44
- D.0.36
- A.金融产品
- B.期货合约
- C.实物商品
- D.外汇
- A.长期债权投资
- B.房屋及建筑物
- C.运输设备
- D.土地使用权
- A.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了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的权利
- B.期权的买方拥有执行期权的权利,同时也有执行的义务
- C.按执行时间的不同,期权主要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 D.看涨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享有在规定的有效期限内按某一具体的协定价格买进某一特定数量相关商品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同时负有必须买进的义务
- A.发行国债
- B.国家预算
- C.部门预算
- D.政府预算
- A.国际贸易首先碰到的是各个国家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为了使国际交换顺利进行,必须采用一些共同语言,了解贸易对手国的风俗习惯
- B.各国对进出口的管理、外汇管制宽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必须相同
- C.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大
- D.国际贸易的复杂性是由国际交换的特点决定的
- A.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向全社会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 B.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经济主体用于购买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量
- C.所谓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两者绝对相等
- D.经济学中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或大致的平衡,而不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绝对的相等
- A.自然失业率
- B.城镇失业率
- C.城乡失业率
- D.结构失业率
- A.区域分工
- B.产品分工
- C.劳动分工
- D.市场分工
- A.外汇期货
- B.股票期货
- C.股票指数期货
- D.债券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