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考试题库重点2020年必考特训(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2

案件报道涉及下列哪些对象时应不公开其真实姓名?( )

  • A.犯罪嫌疑人家属
  • B.涉案的未成年人
  • C.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
  • D.严重传染病患者
23

怎样核实关键性事实?( )

  • A.准确记录,避免断章取义
  • B.到达新闻现场,核实新闻来源
  • C.多方求证,核实新闻核心要素
  • D.查找权威资料,核实具体精确事实
25

外部环境对虚假失实新闻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

  • A.媒体从业者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判断能力
  • B.大众消费主义影响受众需求,新闻趋于产品化
  • C.外部环境的改变对虚假失实新闻没有影响
  • D.受市场逻辑和商业利益的影响
26

根据相关规定,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下列微博行为,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是。( )

  • A.经所在单位批准设立职务微博
  • B.将自己采访的本新闻单位因故没有刊播的新闻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 C.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已经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 D.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尚未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27

选项中哪些新闻报道用语不当?( )

  • A.工人小偷
  • B.教授罪犯
  • C.贪官妻子
  • D.拾破烂老公
28

下列情形中,属于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是。( )

  • A.新闻报道中使用领导人的肖像
  • B.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报刊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
  • C.为宣传义务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
  • D.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
29

“三贴近”继承了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说“走转改”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

  • A.因为“走转改”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要求
  • B.因为“走转改”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有效途径
  • C.因为“走转改”践行了舆论引导和宣传艺术结合的方针
  • D.因为“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30

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现前提是什么?( )

  • A.铁路、蒸汽汽船等的发现与应用
  • B.电报等技术的出现
  • C.物质生产以交流价值为基本
  • D.交通运输手段对生产来说变得重要
31

下列关于荣誉权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荣誉权既是一种既得权,也是一种期待权
  • B.记者在批评报道中,以贬损性的言辞报道被批评对象获得的荣誉,是新闻传播侵犯荣誉权的行为
  • C.为吸引公众注意,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抬高夸大被采访对象的荣誉,属于新闻失实,但不属于新闻传播侵害荣誉权
  • D.荣誉权所产生的利益,只有精神利益,没有物质利益
33

在传统媒体对待网络民意或网络舆情的以下做法中,正确的做法有哪些?( )

  • A.进行热点问题的网络调查,了解网民观点
  • B.集纳网民的言论和意见,作为报道素材
  • C.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或评论,回应网民问题
  • D.关闭媒体微博页面的留言板,以防信息过载
34

下列关于姓名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某公民的父亲姓张,母亲姓李,他的姓氏只能姓张或姓李,但具体如何选择,该公民有自主权,其父母不得干涉
  • B.公民在户口登记时,可以使用非正式姓名,但需要在其后标注正式姓名
  • C.公民在自己的物品、作品上标示自己的姓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标志
  • D.公民要改变自己的姓或名,需征得自己父母的同意
35

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有。( )

  • A.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与采访对象合谋策划虚假报道
  • B.记者为了个人名气炮制虚假新闻
  • C.惯性思维导致典型报道的失真
  • D.信息源造假,无法识别
36

约束记者对采访权的滥用是为了防止。( )

  • A.记者利用所获取的负面报道相威胁,获取经济利益
  • B.记者对信息源进行核实
  • C.记者通过公关活动隐瞒事实真相
  • D.记者制造假新闻进行敲诈勒索
38

使用匿名消息源,容易带来哪种风险?( )

  • A.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 B.保护了消息源
  • C.增加了报道的独家性
  • D.报道更具可信度
39

以下哪项措施无助于党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

  • A.拓展更多的发行渠道,努力做到进报亭、进家庭
  • B.重视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报道的组织与策划
  • C.将领导讲话和机关文件改造成新闻稿,以节约写作时间
  • D.在头版头条位置,安排有关普通群众的新闻报道
40

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什么?( )

  • A.客观、平衡原则31
  • B.社会责任原则
  • C.真实原则
  • D.为公众服务原则
41

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 A.网民在甲网站署名方式不合法
  • B.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在甲网站发表不算正式发表,在乙出版社出版发行才算正式发表
  • 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 D.丁网站未经该作者和甲网站同意而转载,构成侵权行为
42

对造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 )

  • A.最主要原因是新闻记者沦为“新闻民工”,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低
  • B.我国新闻院校对学生新闻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C.媒体对既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执行不力
  • D.新闻媒体过于强调发行量、收视率
43

使用引语时,以下哪种做法是合适的?( )

  • A.尽可能多地使用引语,少记者描述
  • B.不要把不同人的话捆在一起
  • C.连续引用不同人的话时,不用另起一段
  • D.为保证真实,可将受访者的语气词保留
45

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

  • A.地位身份
  • B.良好表现
  • C.学历46
  • D.经济收入
46

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适用于党报
  •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是水火不容的
  • D.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学习领导人的语录
47

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

  • A.“三步走”发展战略
  • B.“四步走”发展战略
  • C.“五步走”发展战略
  • D.“全面小康”发展战略
48

新闻工作者准确迅速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称为( )

  • A.政治敏感
  • B.新闻敏感
  • C.新闻价值
  • D.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