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由一名经过训练的评定员评定
- B.一般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
- C.先评定入组时或前一周的情况
- D.再次评定需要间隔一周进行
- A.Hs量表
- B.Si量表
- C.Hy量表
- D.Mf量表
- A.饮食
- B.睡眠
- C.幻觉
- D.妄想
- A.VIQ>PIQ,可能操作能力差
- B.VIQ>PIQ,可能操作能力好
- C.PIQ>VIQ,可能无阅读障碍
- D.PIQ>VIQ,可能有阅读障碍
- A.该量表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 B.按常理去判断经历的事件是好事或是坏事
- C.可以应用于病因学的研究
- D.测验的记分由四个部分组成
- A.各种睡眠障碍者
- B.急性期精神疾病患者
- C.伴有紧张、焦虑的求助者
- D.出现幻觉、妄想的求助者
- A.症状量表
- B.自评量表
- C.诊断量表
- D.他评量表
- A.主观推断
- B.选择性概括
- C.去中心化
- D.夸大和缩小
- A.自知力的评估
- B.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
- C.自我价值的评估
- D.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程度
-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 D.注意到自己是如何感受和行为的
- A.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 B.激发求助者的潜能
- C.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
- D.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 A.性别
- B.生存环境
- C.年龄
- D.躯体疾病
- A.以“真正的我”出现
- B.表里如一地扮演专业角色
- C.咨询过程不例行公事
- D.真实可信地置身于咨询关系中
- A.正视现实
- B.相关分析
- C.就事论事
- D.分析迹象
- A.对身体过分关注
- B.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 C.迫切要求治疗
- D.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
- 16
-
继发性强迫包括( )。
- A.强迫性怀疑
- B.强迫性仪式动作
- C.强迫性洗涤
- D.强迫性回忆
- A.最准确的描述
- B.最大量的人群
- C.最匹配的情境
- D.最相近的团体
- 18
-
效度的功能包括( )。
- A.预测测验误差
- B.预测效标分数
- C.预测效率指数
- D.预测影响因素
- A.测验本身的内容效度
- B.几个测验之间的相互关系
- C.测验内部一致性指标
- D.受测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
- A.精神痛苦
- B.社会功能受损
- C.无自知力
- D.持续时间短
- A.确定测验情境
- B.确定一般总体
- C.确定目标总体
- D.确定常模样本
- A.情绪低落
- B.情绪倒错
- C.强迫动作
- D.自罪妄想
- A.急性应激障碍
- B.灾难征候群
- C.严重心理问题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 A.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
- B.植物神经过度兴奋
- C.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 D.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 A.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
- B.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
- C.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 D.一个人比较自私
- A.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后果
-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 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 D.已形成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
- A.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 B.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C.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 D.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 A.亲人通过电话交流
- B.面对面谈判
- C.同学通过微信聊天
- D.不认识的网友通过QQ交流
- A.俊俏或帅气的外貌
- B.为人真诚、热情
- C.有才但犯大错误
- D.有才但自视过高
- A.严格的逻辑思维
- B.辩证性提高
- C.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
- D.实用性思维
- A.信息
- B.背景
- C.反馈
- D.通道
-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杏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 A.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 B.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 C.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 D.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 A.抱负水平
- B.成败的主观概率
- C.出生顺序
- 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 A.视觉比触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高
- B.听觉比触觉估计时间准确度高
- C.生物钟是估计时间的重要依据
- D.情绪状态会影响时间知觉
- A.信息错构
- B.信息干扰
- C.自然衰退
- D.意识抑制
- A.色盲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 B.年龄越小色盲越多
- C.色盲患者一般也能“辨认”颜色
- D.男性色盲比女性色盲多
- A.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 B.意志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
- C.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 D.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 A.人耳对1000~4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 B.人耳对16~20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 C.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波的听觉
- D.童年期个体的听觉感受性最高
- A.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B.人而无信,百事皆虚
- C.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D.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 A.勇于创新
- B.德才兼备
- C.以德为先
- D.礼貌待人
-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B.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 C.三人行,必有我师
- D.众人拾柴火焰高
- A.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 B.诚实守信的人虽然吃亏,但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人
- C.社会上多数人不讲诚信,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是舍本逐末
- D.诚实守信是树立良好社会信誉的基本前提
- A.事情总是人办的,不能不搀杂个人因素,办事公道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 B.办事公道是指坚持办事标准的一致性,而不要求办事结果的一致性
- C.办事公道与折中主义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和谐
- D.对服务对象不以貌取人,而是一视同仁,符合办事公道的要求
- A.简单的苹果交换不产生增值效应
- B.思想交换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 C.思想沟通,增进理解
- D.交流思想,开阔眼界
- A.ICH
- B.VRIN
- C.Fb
- D.TRIN
- A.自律功能
- B.导向功能
- C.整合功能
- D.激励功能
- A.颜色鲜艳明亮
- B.发型新潮
- C.不留过长头发
- D.梳理整洁
- A.10分
- B.12分
- C.13分
- D.15分
- A.2类
- B.3类
- C.4类
- D.5类
- A.24分
- B.20分
- C.17分
- D.8分
- A.分为城市式和农村式两种
- B.包含两个备用分测验
- C.测验时一般先做言语测验
- D.必须做完12个分测验
- A.3级
- B.5级
- C.7级
- D.1 1级
- A.P量表
- B.E量表
- C.N量表
- D.L量表
- A.是非式
- B.折中是非式
- C.选择式
- D.文字等级式
- A.知识
- B.填图
- C.背数
- D.领悟
- A.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错误观念
- B.很容易通过具体情境加以检验的观念
- C.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 D.故意隐藏起来的错误观念
- A.行为矫正
- B.认知复习
- C.语义分析
- D.自我审查
- A.合作关系
- B.指导关系
- C.辅助关系
- D.互助关系
- A.之前
- B.之后
- C.同时
- D.前后
- A.让求助者置身于想象环境之中
- B.让求助者暴露在实际的恐惧刺激中
- C.允许求助者用不适应的行为应对
- D.求助者可以采取缓解焦虑的行为
- A.若引发焦虑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一并处理
- B.可以综合多种情境,制定一个焦虑等级表
- C.当焦虑分数超过50分,表明焦虑等级设计不合理
- D.对每种情境的想象和放松的次数应当限定
- A.焦虑神经症
- B.抑郁神经症
- C.恐惧神经症
- D.神经衰弱
- A.学龄期
- B.2周岁前
- C.3~5岁
- D.1周岁前
- A.偏执性
- B.分裂样
- C.反社会
- D.冲动性
- A.抑郁神经症
- B.神经性贪食
- C.神经性厌食
- D.疑病神经症
- A.2年
- B.3个月
- C.2周
- D.6个月
- A.2周
- B.2个月
- C.1年
- D.6个月
- A.情境
- B.心境
- C.强化
- D.反射
- A.背景资料
- B.咨询目的
- C.精神状态
- D.咨询期望
- A.宣泄
- B.防御机制
- C.焦虑
- D.意志自由
- A.咨询性会谈
- B.鉴别性会谈
- C.治疗性会谈
- D.危机性会谈
- A.不能与求助者发生超出咨询范围的关系
- B.必要时可以对求助者进行干预
- C.必须遵守保密守则
- D.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影响求助者的价值判断
- A.复本信度
- B.重测复本信度
- C.重测信度
- D.稳定等值信度
- A.线性转换
- B.常态化
- C.对应转换
- D.标准化
- A.跨时空性
- B.同一性
- C.非限制性
- D.代表性
- A.客观测验
- B.个别测验
- C.主观测验
- D.团体测验
- A.0.60
- B.0.70
- C.0.80
- D.0.90
- A.内感性不适
- B.疑病观念
- C.内脏性幻觉
- D.疑病妄想
- A.警觉阶段
- B.搏斗阶段
- C.衰竭阶段
- D.结束阶段
- A.绝对零点
- B.自然零点
- C.相对零点
- D.心理零点
- A.道德性焦虑
- B.继发性客体焦虑
- C.神经性焦虑
- D.原发性客体焦虑
- A.内省经验标准
- B.体验标准
- C.操作标准
- D.发展标准
- A.心因性幻觉
- B.思维回响
- C.功能性幻觉
- D.思维鸣响
-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B.自发性微笑
- 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D.条件反射的笑
- A.幻觉
- B.病理性错觉
- C.妄想
- D.视物变形症
- A.发展速度高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
- B.发展水平低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C.随思维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 D.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发展速度最快
-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
- B.让婴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 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
- 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 A.诚实品质
- B.爱的品质
- C.关心品质
- D.智慧品质
- A.社会视角
- B.行为主体
- C.刺激客体
- D.情境因素
- A.利益
- B.社会视角
- C.态度
- D.控制点
- A.社会适应
- B.信息干扰
- C.先入为主
- D.以偏概全
- A.主我
- B.客我
- C.镜我
- D.超我
- A.文化水平
- B.道德水平
- C.宗教信仰
- D.侵犯线索
- A.生物学
- B.人格特征
- C.社会学
- D.行为方式
- A.不予干预
- 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 C.表示同情
- D.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
- A.认知过程
- B.学习
- C.社会影响
- D.本能
- A.自我服务倾向
- B.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
- C.自我监控效应
- D.基本归因偏误
- A.情调
- B.心境
- C.激情
- D.应激
- 101
-
“分心”是指( )。
- A.注意起伏
- B.注意转移
- C.注意动摇
- D.注意分散
- 102
-
内驱力是( )。
- A.生理性动机
- B.内部动机
- C.社会性动机
- D.外部动机
- 103
-
关于梦,正确的说法是( )。
-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 C.梦是一种异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 A.果断性
- B.自觉性
- C.坚韧性
- D.自制性
- A.儿童
- B.少年
- C.青年
- D.中年
- 106
-
关于听觉特性的错误说法是( )。
-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 107
-
关于睡眠,正确的说法是( )。
- A.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渡频率较低
- B.睡眠状态下脑电波频率较高
-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电渡与清醒状态下类似
- D.“睡眠锭”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 A.据理力争
- B.对顾客不予理睬
- C.对顾客耐心解释
- D.默不作声
- A.兴趣天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从业人员无法做到爱岗敬业
- B.在薪酬待遇低的岗位上工作,很难令从业人员做到爱岗敬业
- C.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 D.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做到爱岗敬业
- 110
-
人的神经系统由( )组成。
- A.大脑和小脑
- B.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 C.一脑神经和脊神经
- 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 A.义至上,利无足轻重
- B.以利制义
- C.义与利不能兼顾
- D.见到利益时,要想到道义
- A.职工个人形象反映着个人素养,与企业形象没有关系
- B.员工个人仅仅是企业集体的一分子,其个人形象不会影响企业整体形象
- C.树立企业形象靠产品质量,不应该和职工个人形象相联系
- D.职工个人形象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缩影
- A.针对不同顾客,调整商品售价
- B.上班没事时,干点私活儿
- C.即使受到顾客的误解,仍要宽让
- D.无利不为
- A.“四有”新人
- B.“八荣八耻”
- C.“三老四严”
- D.“五讲四美三热爱”
- A.“不买没关系,您需要的时候再来”
- B.“不买别看了,耽误工夫”
- C.“不要没关系,您留个电话,我及时给您提供商品信息”
- D.“不买没关系,但您会后悔的”
- A.在人类历史上,道德具有普遍适用性,没有文化差异
- B.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
- C.道德是一种无法确定教育结果但社会十分需要的说教
- D.“德”为“才”所统辖,“才”高则“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