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Q量表
- B.F量表
- C.L量表
- D.K量表
- A.K
- B.Fb
- C.VIRN
- D.TRIN
- A.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 B.再次评定间隔一般为2到6周
- C.一次评定约需50分钟
- D.再次评定间隔一般为2到4周
- A.躯体性焦虑
- B.抑郁心境
- C.胃肠道症状
- D.失眠
- A.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出现在头脑中
- B.与生活事件无关的自动化思维方式
- C.很可能是不现实的
- D.一定是功能协调的
- A.建议
- B.模仿
- C.演示
- D.面质
- A.行为表现
- B.自我评价
- C.临床表现
- D.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
- A.睡眠障碍且感到痛苦
- B.睡眠障碍且精神充沛
- C.个别内脏功能重度障碍
- D.个别内脏功能轻度障碍
- A.主观推断
- B.选择性概括
- C.去中心化
- D.夸大和缩小
- A.精神紧张
- B.植物神经系统兴奋
- C.躯体紧张
- D.无法查明诱发事件
- A.有567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
- B.采用了一致性T分
- C.可分为基数量表、内容量表和附加量表
- D.为了临床诊断可仅做前399题
- A.图片排列
- B.图形拼凑
- C.数字符号
- D.数字广度
- A.自我关怀
- B.自我知道
- C.自我批评
- D.自我接受
- A.要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 B.避免个人发泄
- C.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 D.避免无情攻击
- A.求助者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 B.求助者的多数临床症状的原因
- C.让求助者觉得最痛苦的各种相关因素
- D.与求助者多数临床症状有联系的因素
- A.固守旧印象
- B.按标准程序重新收集资料
- C.尊重新资料
- D.随时准备渊整自己的看法
- A.受测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
- B.测验的内部一致性指标
- C.几个测验问的相互关系
- D.测验的内容效度
- A.估计误差分数的范围
- B.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
- C.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的变化
- D.了解误差分数的人小
- A.确定测验目标
- B.确定一般总体
- C.确定目标总体
- D.确定常模样本
- A.重测信度
- B.重测复本信度
- C.复本信度
- D.稳定与等值系数
- A.认知系统
- B.生物调节系统
- C.社会支持系统
- D.敏感器官系统
- A.妄想感觉
- B.妄想知觉
- C.妄想心境
- D.妄想焦虑
- A.选择性遗忘
- B.幻觉
- C.闯入性重现
- D.妄想
- A.动作和行为无目的
- B.行为杂乱无章难以理解
- C.动作和行为可理解
- D.行为的增加与环境一致
- A.爱情
- B.经济
- C.繁衍
- D.教育
- A.具有浪漫色彩
- B.是一种高级情感
- C.幼儿也有爱情
- D.是一种最强烈的喜欢形式
- A.被暗示者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容易接受暗示
- B.年龄越小的个体越容易接受暗示
- C.认知能力强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 D.男性和女性在易受暗示程度上没有差异
- A.可以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 B.容易导致歧视
- C.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 D.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强
- B.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 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弱
- 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 A.自尊是个体对齐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 B.自尊水平式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 C.自尊需要是一种缺失性需要
- D.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 A.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
- B.能够进行辩证思维
- C.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 D.认识到解决问题具有多种方法
- A.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 B.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 C.有很强的自卑感
- D.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 A.对话语的发展
- B.连贯语的发展
- C.独白语的发展
- D.情景语的发展
- A.表面特质
- B.共同特质
- C.根源特质
- D.个人特质
- A.视觉复述
- B.归类
- C.特征定位
- D.系列化
- A.黑胆汁对应胆汁质
- B.血液对应多血质
- C.黄胆汁对应胆汁质
- D.粘液对应抑郁质
- 37
-
非智力因素包括( )
- A.观察能力
- B.意志品质
- C.记忆能力
- D.情绪情感
- 38
-
声波的特性包括( )
- A.响度
- B.音色
- C.波形
- D.频率
-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B.言语是以中国心理现象
- C.言语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 D.言语一般要借助语言来实现
- A.间接性
- B.操作性
- C.概括性
- D.抽象性
- A.紧张
- B.焦虑
- C.猜疑
- D.恐惧
- A.50秒
- B.40秒
- C.30秒
- D.20秒
- A.80-89
- B.70-79
- C.60-69
- D.69以下
- A.优势半球有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 B.非优势半球有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 C.两半球弥漫性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 D.两半球弥漫性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 A.70
- B.65
- C.60
- D.55
- A.2
- B.3
- C.4
- D.5
- A.简历经典条件反射
- B.生理信号的检测
- C.咨询师主导控制
- D.求助者主动参与
- A.行为矫正
- B.认知复习
- C.语义分析
- D.自我审查
- A.妇女
- B.儿童
- C.老人
- D.青年
- A.让求助者置身于想象环境之中
- B.让求助者暴露在实际的恐惧刺激中
- C.允许求助者用不适应的行为应对
- D.求助者可以采取缓解焦虑的行为
- 51
-
冲击疗法的原理是()。
- A.交互性抑制
- B.经典条件反射
- C.消退性抑制
- D.操作条件反射
- A.若引发焦虑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一并处理
- B.可以综合多种情境,制定一个焦虑等级表
- C.若脱敏过程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分,表明焦虑等级设计不合理
- D.对每种情境的想象和放松的次数应当限定
- A.偏执性人格障碍
- B.分裂样人格障碍
- C.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D.冲动型人格障碍
- A.社会原因
- B.认知原因
- C.文化原因
- D.生物原因
- A.数字等级式
- B.折中是非式
- C.文字等级式
- D.是非等级式
- A.三周以上
- B.三个月以上
- C.两周以上
- D.一个月以上
- A.以从前情况为准
- B.根据不同项目来选择
- C.以现在情况为标准
- D.填写症状的严重情况
- A.指导
- B.具体化
- C.释义
- D.内容反应
- A.儿童型
- B.彩色型
- C.标准型
- D.高级型
- A.责备性问题
- B.修饰性反问
- C.开放式问题
- D.封闭式问题
- A.有利于咨询师收集材料
- B.可使求助者感到满足
- C.有利于求助者自我表达
- D.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 A.理性情绪学派在于帮助求助者实现自我管理
- B.行为主义学派在于帮助求助者成为自主性的人
- C.精神分析学派在于帮助求助者将潜意识意识化
- D.行为主义学派在于激励求助者承担责任
- A.1
- B.1-2
- C.2
- D.2-3
- A.对精神病患者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 B.可以对求助者作出各种有益其生活的承诺
- C.对心理危机无法提供有效的干预
- D.不能在心理咨询范围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 A.生物性防御本能
- B.动机冲突
- C.防止焦虑的能力
- D.基本欲望
- A.适度焦虑
- B.轻度抑郁
- C.过度焦虑
- D.过度抑郁
- A.行为问题
- B.道德问题
- C.人格问题
- D.情绪问题
- A.高估
- B.低估
- C.忽略
- D.平衡
- A.标准分数
- B.百分点
- C.百分等级
- D.方差
- A.心理年龄
- B.智力年龄
- C.比率智商
- D.离差智商
- A.情绪淡漠
- B.意志增强
- C.情绪倒错
- D.意志减退
- A.2
- B.3
- C.5
- D.7
- 73
-
好的测量单位应具备()。
- A.确定的大小
- B.相同的意义
- C.确定的意义
- D.明确的价值
- A.内感性不适
- B.非真实感
- C.内脏性幻觉
- D.被洞悉感
- A.语速是否减慢
- B.话语是否减少细节
- C.语言是否恰当
- D.话语是否缺少联想
- A.超我
- B.冲动
- C.自我
- D.现实
- A.舌尖
- B.舌边后部
- C.舌根
- D.舌边前部
- A.防御机制
- B.动机冲突
- C.性的冲突
- D.自我克制
- A.由个体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 B.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 C.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 D.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
- 80
-
分心指()。
- A.注意起伏
- B.注意转移
- C.注意动摇
- D.注意分散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韧性
- D.自制性
- A.运动神经
- B.中枢神经
- C.交感神经
- D.外周神经
- A.固化
- B.迁移
- C.干扰
- D.定势
- 84
-
大脑皮质的颞上回是()。
- A.言语听觉中枢
- B.视觉性言语中枢
- C.言语运动中枢
- D.书写性言语中枢
- 85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 B.意志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
- C.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
- D.情绪属于心理过程
- A.额叶
- B.颞叶
- C.枕叶
- D.顶叶
- A.双极细胞
- B.边缘细胞
- C.杆体细胞
- D.椎体细胞
- A.逐渐下降
- B.逐渐上升
- C.迅速上升
- D.迅速下降
- A.下降律
- B.几何级数律
- C.上升律
- D.先内后外律
- A.外显度
- B.强度
- C.向中度
- D.深度
- A.减少
- B.保持不变
- C.增加
- D.快速减少
- A.行为主体
- B.刺激客体
- C.观察位置
- D.环境背景
- A.自我阻碍
- 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 C.自我防卫
- D.自我否定倾向
- A.刺激客体
- B.背景
- C.行为主体
- D.图形
- A.班杜拉
- B.巴甫洛夫
- C.詹姆士
- D.麦独孤
- A.P=f(B,E)
- B.P=f(F,B)
- C.B=f(P,E)
- D.F=f(P,B)
- A.1岁
- B.10个月
- C.2岁
- D.6个月
- A.整合
- B.同化
- C.顺应
- D.平衡
- 99
-
婴儿的矛盾性依恋即()。
- A.安全型依恋
- B.反抗型依恋
- C.回避型依恋
- D.积极型依恋
-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