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 B.神经症患者
- C.16岁以上的正常人
- D.心身疾病患者
- A.—次评定需20分钟左右
- B.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1周的情况
- C.一次评定需60分钟左右
- D.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1月的情况
- A.有三种版本
- B.可诊断儿童心理障碍
- C.有四种版本
- D.可识别有行为问题的高危儿童
- A.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
- B.团体心理咨询效果易巩固
- C.适用于深度情绪困扰问题
- D.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人
- A.抑郁
- B.轻躁狂
- C.敌对
- D.精神病性
- A.又称满灌疗法
- B.是暴露疗法的一种
- C.分为现实冲击疗法和想象冲击疗法
- D.可以用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 A.家属的观察
- B.咨询师的审査
- C.量表评估
- D.求助者口头报告
- A.建议
- B.演示
- C.模仿
- D.重建
- A.建立咨询关系
- B.商定咨询目标
- C.收集相关信息
- D.商定咨询方案
- A.可以在咨询的任何时间进行效果评估
- B.必须在咨询快结束时才能进行效果评估
- C.可以在咨询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效果评估
- D.可以在咨询快结束时进行更全面的效果评估
- A.心境低落或悲伤
- B.自杀观念或行为
- C.兴趣或快感缺失
- D.注意力集中困难
- A.情绪性
- B.疲劳与兴奋二者相结合
- C.弥散性
- D.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退
- A.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 B.具有保密功能
- C.有适当宽敞的空间
- D.有精美的装饰
- A.使用礼貌的语言
- B.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楚
- C.不可使用方言
- D.应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 A.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
- B.作为评价治疗效果标准的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是内隐的
- C.治疗过程不易被重复
- D.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
- A.根据测验结果可以下结论
- B.应该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 C.根据测验的特点进行分析
- D.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其分数
- A.科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 B.铁钦纳构造心理学
- C.巴甫洛夫
- D.桑代克
- A.经验少的
- B.智力较高的
- C.教育背景差的
- D.智力较低的
- A.求“快”
- B.喜好反面叙述
- C.求“精确”
- D.喜好特殊位置
- A.样本的大小要适当
- B.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 C.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 D.必须说明所测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 A.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
- B.选择性遗忘
- C.过度警觉、失眠
- D.有自杀观念
- 22
-
生物性压力源包括()。
- A.疾病
- B.睡眠剥夺
- C.饥饿
- D.气温变化
- A.起病前有相应心因
- B.—周内急性起病
- C.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 D.—个月内完全恢复
- A.现实性
- B.灵活性
- C.智慧性
- D.辩证逻辑思维
- 25
-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
- A.神经性焦虑
- B.客体性焦虑
- C.道德性焦虑
- D.主体性焦虑
- A.语义策略
- B.非言语策略
- C.词序策略
- D.巧妙加工策略
- A.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 B.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 C.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 D.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形式
- A.复述策略
- B.复诵策略
- C.视觉“复述策略”
- D.特征定位策略
- A.依恋
- B.亲密
- C.利他
- D.嫉妒
- A.去个性化
- B.责任意识增加
- C.责任分散
- D.被评价焦虑升髙
- A.传递者
- B.沟通信息
- C.接受者
- D.情境
- A.学习知识和技能
- B.了解社会规范
- C.确立目标和理想
- D.培养社会角色
- A.机遇
- B.能力
- C.情绪
- D.人格
- 34
-
黏液质的特点包括()。
- A.反应速度慢
- B.内向
- C.注意力容易集中
- D.多疑多虑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尊重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 B.人人都做梦
- C.梦出现在慢波睡眠阶段
- D.分析梦是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 A.又称为布洛卡中枢
- B.主要负责“听、说、读、写”中的“说”
- C.因该中枢受损而出现的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
- D.是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的
- A.杜威
- B.铁钦纳
- C.华生
- D.詹姆士
- 39
-
注意的种类包括()。
- A.无意注意
- B.有意前注意
- C.有意注意
- D.有意后注意
- A.二
- B.三
- C.四
- D.五
- A.钟表提供的信息
- B.四季的变化
- C.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 D.情绪的变化
- A.心理自我
- B.生理自我
- C.社会自我
- D.理想自我
- A.70~69
- B.50~69
- C.35~49
- D.20~34
- A.各项目0-4分的5级评分法
- B.各项目1-5分的5级评分法
- C.各项目1-7分的7级评分法
- D.大部分项目0-4分,少部分项目0-2分评分法
- 45
-
使用他评量表应注意()。
- A.评定者要经系统培训
- B.评定者可单人施测
- C.评定者无需专门培训
- D.评定者靠观察评分
- A.11个
- B.6个
- C.12个
- D.5个
- A.“是”或“否”二选一
- B.分为4个等级
- C.“A、B、C”三选一
- D.分为5个等级
- A.5种
- B.6种
- C.7种
- D.8种
- A.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 B.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 C.明确问题
- D.巩固新观念
- A.行为疗法
- B.生物反馈疗法
- C.求助者中心疗法
- D.认知行为疗法
- A.认知心理学
- B.人本主义心理学
- C.人性心理学
- D.行为主义心理学
- 52
-
模仿法的原理是()。
- A.消退性抑制
- B.观察学习
- C.经典条件反射
- D.交互抑制
- A.签订治疗协议
- B.筛选治疗对象
- C.确定刺激物
- D.实施冲击治疗
- A.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 B.提高求助者的生活幸福感
- C.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D.缓解或消除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症状
- A.多话
- B.移情
- C.依赖
- D.重复
- A.沃尔普
- B.斯金纳
- C.班都拉
- D.桑代克
- A.2周
- B.2个月
- C.1年
- D.2年
- A.咨询关系
- B.合作态度
- C.咨询技术
- D.行为方式
- A.偏执型人格障碍
- B.反社会人格障碍
- C.冲动型人格障碍
- D.分裂样人格障碍
- A.完整性
- B.可靠性
- C.多样性
- D.唯一性
- A.1周岁前
- B.3-5岁
- C.2周岁前
- D.学龄期
- A.治疗性会谈
- B.鉴别性会谈
- C.咨询性会谈
- D.危机性会谈
- A.情绪障碍
- B.行为障碍
- C.思维障碍
- D.意志障碍
- A.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 B.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 C.求助者既往心理咨询经历
- D.求助者对他人造成即刻伤害威胁的
- A.结构观点
- B.发展观点
- C.动力学观点
- D.适应观点
- A.发展心理咨询
- B.应急心理咨询
- C.健康心理咨询
- D.教育心理咨询
- 67
-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项目难度越高,区分度越低
- B.项目难度越高,区分度越高
- C.项目难度越低,区分度越高
- D.项目难度增减,区分度不变
- A.重测信度
- B.同质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重测复本信度
- 69
-
标准九分的标准差是()。
- A.2
- B.10
- C.3
- D.1.5
- A.内容效度
- B.构想效度
- C.效标效度
- D.表面效度
- A.百分等级
- B.百分位数
- C.四分位数
- D.十分位数
- A.血液循环系统
- B.呼吸系统
- C.神经内分泌系统
- D.免疫系统
- A.智商
- B.标准分
- C.智龄
- D.量表分
- A.顺行性遗忘
- B.逆行性遗忘
- C.双向性遗忘
- D.心因性遗忘
- A.警觉阶段
- B.搏斗阶段
- C.康复阶段
- D.衰竭阶段
- A.感知综合障碍
- B.思维形式障碍
- C.思维内容障碍
- D.知觉障碍
- A.医学标准
- B.统计学标准
- C.内省经验标准
- D.社会适应标准
- A.真性幻觉
- B.心因性幻觉
- C.假性幻觉
- D.功能性幻觉
- A.班杜拉
- B.巴普洛夫
- C.皮亚杰
- D.维果茨基
- A.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 B.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 C.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 D.强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 A.六个月
- B.—周岁
- C.二周岁
- D.三周岁
- A.二个
- B.三个
- C.四个
- D.五个
- A.七种
- B.六种
- C.五种
- D.三种
- A.社会促进
- B.社会助长
- C.社会抑制
- D.社会懈怠
- A.公众距离
- B.个人距离
- C.社交距离
- D.亲密距离
- A.正式
- B.口头
- C.现实
- D.虚拟
- 87
-
“一白遮百丑”属于()。
- A.首因效应
- B.近因效应
- C.光环效应
- D.刻板印象
- A.上升
- B.下降
- C.平稳
- D.波动
- A.线性
- B.“U”型曲线
- C.指数
- D.倒“U”曲线
- 90
-
最难分类的感觉是()。
- A.听觉
- B.嗅觉
- C.痛觉
- D.视觉
- A.能力
- B.人格
- C.气质
- D.性格
- A.语言社会化
- B.性别角色社会化
- C.道德社会化
- D.政治社会化
- A.欲望
- B.需要
- C.要求
- D.驱力
- A.适应功能
- B.动机功能
- C.组织功能
- D.信号功能
- A.100-1000
- B.1000-4000
- C.6000-10000
- D.10000-20000
- A.嗅觉
- B.味觉
- C.触觉
- D.痛觉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像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正迁移
- B.原型
- C.负迁移
- D.定势
- 99
-
丘脑是()的组成部分。
- A.脑干
- B.间脑
- C.小脑
- D.端脑
- A.小脑
- B.中脑
- C.延脑
- D.桥脑
- A.企业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余热利用,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B.企业供用电的技术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 C.企业应编制节能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 D.企业使用国家已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和超能耗标准设备,须停用或转移
- 102
-
从业人员讲求信用,主要包括()。
- A.择业信用
- B.岗位责任信用
- C.家庭信用
- D.离职信用
- 103
-
践行“合作”规范的要求包括()。
- A.求同存异
- B.互助协作
- C.公平竞争
- D.不拘小节
- A.自然万物的客观实在性
- B.对“天道”的真实反映
- C.尊重事实和忠实本心的待人对物的态度
- D.从辞源上看,就是“把事情说成了”
- 105
-
关于敬业,其内涵包括()。
- A.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
- B.对待工作恭敬、虔诚
- C.享受工作的过程
- D.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 106
-
关于“承诺”,正确的做法有()。
- A.发自内心,不自欺欺人
- B.承诺的力度要量力而行
- C.有“承”必践,有“约”必履
- D.充分相信他人的承诺
- A.爱国守法
- B.诚实守信
- C.自强创新
- D.奉献社会
- 108
-
关于职业化,正确的说法有()。
- A.职业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核心层是职业化素养
- B.职业化也称为“专业化”,它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
- C.职业化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和决策中尽量发挥主观性和个人兴趣
- D.职业化在行为标准方面的体现称为职业化行为规范
- 109
-
关于节约,理解正确的是()。
- A.在节约问题上,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
- B.节约因人而异,企业节约主要是上司的责任
- C.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不超支便是节约
- D.节约方式虽有差异,但节约精神具有共通性
- A.经营者的职工釆用商业贿赂手段为经营者购销商品,认定为职工个人行为
- B.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
- C.任何经营者购销产品,均不可以明示方式给中间人佣金
- D.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不得向对方单位附赠现金或者物品,包括小额广告礼品
- A.点子不重要,执行力重要
- B.战略问题不重要,策略问题重要
- C.执行、落实和纪律比没有实际行动的空想重要
- D.点子靠别人,执行靠自己
- A.相互信任,同时也反对不明是非、不分善恶的盲目信任
- B.既信任,又怀疑
- C.表面上信任,实际上不信任
- D.即使信任,也要加强防范和戒备
- A.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客户着想
- B.要把奖金和薪水作为最强大的工作动力
- C.对公司的产品具有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 D.通过自己的成功,帮助老板成功
- A.集体主义
- B.为人民服务
- C.爱国主义
- D.科学发展观
- 115
-
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 A.忠诚、谨慎、进取
- B.忠诚、敬业、诚信
- C.诚信、守法、人本
- D.忠诚、审慎、勤勉
- 116
-
关于职业,正确的说法是()。
- A.职业是责任、权利、利益的有机统一
- B.职业是人们生存的唯一手段
- C.职业是束缚人的自由、权利的锁链
- D.职业是赚取人们剩余劳动价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