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全面综合分析各项资料
- B.适时地请求会诊或转诊
- C.征得求助者家属的配合
- D.尽量委婉地拒绝求助者
- A.上下原则
- B.头尾原则
- C.近远原则
- D.大小原则
- A.寻求行为参照
- B.群体凝聚力
- C.遗传素质
- D.对偏离的恐惧
- A.内省日趋明显
- B.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 C.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越来越少
- D.为人处世目趋圆通
- A.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 B.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
- C.无脊椎动物已经出现知觉
- D.只有人类才有逻辑思维
-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 B.属于感知综合障碍
-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 D.属于思维形式障碍
- A.地理位置接近
- B.喜爱共同的活动
- C.拥有有趣的玩具
- D.志向相似
- A.机体生理变化
- B.活动过程
- C.外界环境刺激
- D.认识过程
- A.最初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 B.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
- C.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 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加强
- A.求“快”与求“精确”
- B.喜好正面叙述
- C.喜好较长选项
- D.喜好特殊位置、猜测
- 11
-
遗忘是指( )。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 A.加法模式
- B.平均模式
- C.加权平均模式
- D.中心品质模式
- A.对求助者价值观的接纳
- B.对求助者现状的关注
- C.对求助者人格的评价
- D.对求助者内心体验的关心
- 14
-
概念是( )。
- A.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
- B.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 C.以词为基本单位的符号系统
- D.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 A.测验的保密
- B.测验的控制使用
- C.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 D.对测验特别熟悉
- A.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 B.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 C.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 D.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但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差
- A.总是感到不安
- 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 C.一贯猜疑偏执
- 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 A.从独自语向对话语发展
- B.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 C.从连贯语向情境语发展
- D.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 A.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 D.投人所好
- A.泛灵论
- B.自我中心
- C.思维的可逆性
- D.掌握守恒
- A.信度
- B.目的
- C.功能
- D.长度
- 22
-
态度的特点包括( )。
- A.稳定性
- B.内在性
- C.间接性
- D.针对性
- A.文字测验
- B.智力测验
- C.主题统觉测验
- D.操作测验
- A.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
- B.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
- C.交谈中一般不做笔录和录音
- D.即使对方同意也不可录像
- A.易烦恼,易激惹
- B.注意力过于集中
- C.多梦易醒
- D.入睡困难
- 26
-
痴呆是一种( )。
- A.智能障碍
- B.后天获得的损害
- C.意识障碍
- D.先天获得的损害
- A.辨证性
- B.相对性
- C.实用性
- D.抽象性
- A.超前
- B.滞后
- C.正常
- D.以上都不是
- 29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
-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须通过心理咨询矫正
- A.内省经验标准
- B.社会适应标准
- C.人格的稳定性
- D.主客观相统一
- 31
-
记忆是( )。
- A.改变信息和知识经验的存储方式的过程
- B.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 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 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 A.地理位置接近
- B.喜爱共同的活动
- C.拥有有趣的玩具
- D.志向相似
- A.生理需要
- B.生长性需要
- C.安全需要
- D.缺失性需要
- A.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 B.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 C.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 D.语词记忆占主导地位
- A.心理活动的强度
- B.心理冲突的类型
- C.环境适应的能力
- D.心理自控的能力
- 36
-
心境的特点包括( )。
- A.持久
- B.微弱
- C.弥漫
- D.沉重
- A.系统脱敏法
- B.自我管理技术
- C.厌恶疗法
- D.认识一领悟疗法
- A.经历一个质变过程
- B.没有发生质变
- C.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 D.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 39
-
亲合的作用包括( )。
- A.获得信息
- B.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 C.避免窘境
- D.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 A.内容效度
- B.构想效度
- C.效标效度
- D.区分效度
- A.刻板印象
- B.首因效应
- C.近因效应
- D.光环效应
- A.100或500
- B.800或1000
- C.20或25
- D.30或100
- A.绝对化
- B.神化
- C.系统化
- D.泛化
- A.思维内容
- B.思维逻辑
- C.思维联想
- D.思维定势
- A.角色理论
- B.认知失调论
- C.平衡理论
- D.社会交换论
- A.大
- B.小
- C.低
- D.接近。
- A.单纯型
- B.青春型
- C.偏执型
- D.紧张型
- A.激情爱
- B.伙伴爱
- C.游戏爱
- D.友谊爱
- A.直接翻译国外测验的题目
- B.已出版的标准测验
- C.理论和专家的经验
- D.临床观察和记录
- A.关注自己的外貌
- B.关注自己的人格
- C.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
- 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反复萦绕于心
- 51
-
( )的说法值得商榷。
- A.真诚在咨询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 B.真诚可以为求助者提供安全、自由的氛围
- C.真诚可以为求助者提供榜样
- D.真诚不应有半点掩饰和虚假
- 52
-
心理过程包括( )。
- A.认知、情感和意志
- B.能力、气质和性格
- C.知、情、意和能力
- D.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 A.目光
- B.面部表情
- C.姿势
- D.空间距离
- A.感知障碍
- B.思维障碍
- C.行为障碍
- D.情感障碍
- 55
-
( )属于正确的性动机。
- A.性爱、情爱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 B.性角色、性身份融为一体
- C.感性、理性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 D.性医学、性道德融为一体
- A.2
- B.3
- C.4
- D.5
- 57
-
脑最古老的部位是( )。
- A.小脑
- B.脊髓
- C.丘脑
- D.脑干
- A.不熟悉的人
- B.上下级
- C.第一次见面的人
- D.亲密的人
- A.整体性
- B.选择性
- C.理解性
- D.恒常性
- A.不加限定
- B.随意安排
- C.绝对不变
- D.有所限定
- A.3
- B.4
- C.5
- D.6
- A.难度
- B.鉴别力
- C.信度
- D.效度
- A.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 B.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 C.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 D.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A.P—O—X
- B.B=f(P,E)
- C.TIRO
- D.ABC
- A.互动游戏
- B.实物游戏
- C.规则游戏
- D.象征性游戏
- A.对偶故事法
- B.道德两难故事法
- C.心理测验法
- D.临床法
- A.特殊情况下使用半开放式提问
- B.一般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
- C.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
- D.一般应该使用开放式提问
- 68
-
想象是( )。
- A.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 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 C.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 D.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 A.坚韧性
- B.果断性
- C.自制性
- D.自觉性
- A.小脑
- B.脑干网状结构
- C.丘脑
- D.下丘脑
- 71
-
布洛卡中枢即( )。
- A.听觉性言语中枢
- B.视觉性言语中枢
- C.运动性言语中枢
- D.书写性言语中枢
- A.经典条件反射
- B.操作条件反射
- C.工具性条件反射
- D.无条件反射
- A.双趋式冲突
- B.双避式冲突
- C.趋避式冲突
- D.双重趋避式冲突
- A.500
- B.512
- C.532
- D.540
- A.心理上
- B.认知上
- C.行为上
- D.道德上
- A.结伴效应
- B.观众效应
- C.比较效应
- D.竞争效应
- A.内容效度
- B.构想效度
- C.效标效度
- D.区分效度
- 78
-
( )不属于行为疗法。
- A.认识一领悟疗法
- B.认知一行为疗法
- C.厌恶疗法
- D.系统脱敏法
- A.沙赫特
- B.詹姆斯
- C.伊扎德
- D.坎农
- A.建议变换地方再谈
- B.强迫对方停止谈话
- C.时间有限下次再谈
- D.暂时休止然后再谈
- A.辩证思维
- B.思维的可逆性
- C.补偿关系的认知
- D.守恒
- A.大
- B.低
- C.小
- D.不确定
- A.单一性
- B.破坏性
- C.继时性
- D.促进性
- A.锥体细胞
- B.双极细胞
- C.杆体细胞
- D.水平细胞
- A.注意减弱多见于智能障碍
- B.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
- C.注意狭窄有被动注意减弱
- D.注意狭窄有注意力不集中
- A.0.7
- B.0.8
- C.0.9
- D.1.00
- A.命名
- B.顺序
- C.等距
- D.等比
- 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b7/c588ed6419a5e9e0bb2af3b6e9cb1b.jpg" alt="" />
- B.<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3/eb4ef712965a5b658f577a4422934b.jpg" alt="" />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c/61138771a3df9f7d5283d9145f6247.jpg" alt="" />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3/78e5b338a8cf5820bdc36f3806df97.jpg" alt="" />
- A.态度特征
- B.情绪特征
- C.意志特征
- D.内容特征
- A.社会认知
- B.社会心理
- C.社会行为
- D.社会影响
- A.条形图
- B.直方图
- C.剖面图
- D.散点图
- 92
-
遗忘的进程一般是( )。
- A.先慢后快
- B.倒U形曲线
- C.先快后慢
- D.U形曲线
- A.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
- B.60%~70%患者无人格障碍
- C.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
- D.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 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 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 95
-
阳性强化法属于( )。
- A.精神分析疗法
- B.现实疗法
- C.完形疗法
- D.行为疗法
- A.多动和缄默
- B.多余动作
- C.攻击和退缩
- D.神经症
- A.测量就是心理测量
- B.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 C.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
- D.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象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本我、自我和超我
- B.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 C.个体保存、种族延续
- D.生物、心理和社会
- 100
-
信度只受( )的影响。
- A.系统误差
- B.随机误差
- C.恒定效应
- D.概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