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哲学思辨
- B.理论整合
- C.经验描述
- D.实证分析
- A.自我意识对身体状态的反映
- 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 C.是对“自我概念”的扭曲
- D.“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 A.体验标准
- B.统计学标准
- C.操作标准
- D.发展标准
- A.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 B.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 C.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 D.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 A.重测信度
- B.复本信度
- C.内部一致性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 A.思维贫乏
- B.妄想
- C.超价观念
- D.强制性思维
- A.爱情是人际吸引中最强烈的形式
- B.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 C.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 D.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 A.近因效应
- B.首因效应
- C.刻板印象
- D.晕轮效应
- A.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下降
- B.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
- C.不良情绪和行为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
- D.成为脑器质性疾病的易感人群
- A.亲合动机
- B.成就动机
- C.权力动机
- D.利他动机
- A.内外倾
- B.神经质
- C.宜人性
- D.精神质
- A.内省日趋明显
- B.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 C.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 D.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 A.事物
- B.数字
- C.单位
- D.法则
- A.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最早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
- B.艾宾浩斯采用的实验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 C.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
- D.艾宾浩斯采用的是节省法即重学法
- A.心身健康
- B.经济基础
- C.社会角色
- D.生活价值
- A.控制需要
- B.包容需要
- C.支配需要
- D.情感需要
- A.价值中立原则
- B.系统性
- C.实证性
- D.伦理原则
- A.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 B.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 C.心理发展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
- D.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
- A.需求不满
- B.价值观念不一致
- C.远离的“自我”
- D.夫妻的性差异
- A.詹姆斯和兰格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 B.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 C.伊扎德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D.沙赫特指出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 21
-
效度的功能有( )。
- A.预测误差
- B.预测行为
- C.预测效标分数
- D.预测效率指数
- A.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5~9个项目
- B.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 C.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称注意分配
- D.注意的分配需要一定的条件
- A.外部语言
- B.有声语言
- C.内部语言
- D.无声语言
- A.视觉
- B.听觉
- C.皮肤觉
- D.运动觉
- A.不过分拘谨
- B.不过分随便
- C.情感表达恰如其分
- D.行为咱如,言语通畅
- A.亲密
- B.激情
- C.性
- D.承诺
- A.独自游戏
- B.平行游戏
- C.联合游戏
- D.合作游戏
- A.自知力充分
- B.常否病拒医
- C.痛苦程度基本一致
- D.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 A.不变性原则
- B.非对抗性原则
- C.协变原则
- D.折扣原则
- 30
-
影响信度的因素有( )。
- A.样本团体的异质性
- B.测验长度
- C.测验难度
- D.时间间隔
- A.第二性征逐渐退化
- B.生理器官逐渐萎缩
- C.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逐渐退化
- D.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的一些症状
- A.荣格的内一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 B.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 C.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D.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 A.辐合思维
- B.创造性思维
- C.发散思维
- D.抽象思维
- A.图式
- B.同化
- C.顺应
- D.平衡
- A.客观性原则
- B.辩证发展原则
-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D.伦理性原则
- A.性道德
- B.性认知
- C.性情感
- D.性行为倾向
- A.二元论阶段
- B.相对性阶段
- C.约定性阶段
- D.运用性阶段
- A.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最小可觉差
- B.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 C.韦伯认为差别阈限是固定不变的
- D.费希纳通过实验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与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 39
-
嫉妒的特点包括( )。
- A.针对性
- B.持续性
- C.对抗性
- D.普遍性
- A.辩证的
- B.相对的
- C.综合性的
- D.实用性的
- A.0.90以上
- B.0.8~0.85
- C.0.7~0.8
- D.0.7以下
- A.对自我身体状态的反映指标
- 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 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
- D.“现实自我”的解体和丧失
- A.条件反射的抑制
- B.扩散和集中
- C.相互诱导
- D.动力定型
- A.“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 B.错误的认识和观念
- C.在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形成的情结
- D.情绪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偏离
- A.班杜拉
- B.霍曼斯
- C.勒温
- D.沃尔特斯
- 46
-
所谓自知力是( )。
- A.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
- B.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 C.对周围情况的认识能力
- D.对自身躯体疾病和心理异常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 A.视觉性言语中枢
- B.威尔尼克中枢
- C.书写性言语中枢
- D.布洛卡中枢
- A.6~12岁
- B.11、12~15、16岁
- C.17、18~35岁
- D.35~60岁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50
-
视觉中枢位于( )。
- A.颞叶
- B.枕叶
- C.额叶
- D.顶叶
- A.正偏态
- B.负偏态
- C.常态
- D.偏态
- A.注视对象
- B.注视时间
- C.注视条件
- D.注视形式
- A.量表测量
- B.投射测量
- C.行为反应测量
- D.生理指标
- A.无意想象
- B.梦想
- C.幻想
- D.有意想象
- A.态度特征
- B.意志特征
- C.情绪特征
- D.理智特征
- A.战场疲劳综合征
- B.一般适应症候群
- C.创伤后应激障碍
- D.灾难综合征
- A.区分度
- B.常模
- C.效度
- D.信度
- A.弗洛伊德
- B.荣格
- C.奥尔波特
- D.艾森克
- A.动机
- B.困境
- C.侵犯
- D.挫折
- A.第一信号系统
- B.经典条件反射
- C.第二信号系统
- D.工具性条件反射
- A.政治社会化
- B.性别角色社会化
- C.语言社会化
- D.角色社会化
- A.社会性
- B.经济性
- C.繁衍性
- D.激情性
- 63
-
幻觉是( )。
- A.虚构
- B.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
- C.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理解
- D.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 A.自我认识
- B.自我评价
- C.自我概念
- D.自我意识
- A.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 B.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 C.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 D.内心被揭露感
- A.社会知觉
- B.印象形成
- C.印象管理
- D.归因
- A.触摸
- B.目光接触
- C.面部表情
- D.姿势
- A.记忆
- B.思维
- C.感知觉
- D.言语
- A.中脑
- B.小脑
- C.脑干
- D.脑干网状结构
- A.0~3
- B.3~6
- C.6~12
- D.12~15
- A.干扰效应
- B.错觉效应
- C.抑制效应
- D.系列位置效应
- A.以思维为主的精神性障碍
- B.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
- C.病程进展快速
- D.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
- A.沙利文
- B.霍妮
- C.弗罗姆
- D.霍曼斯
- A.从社会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 B.从统计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 C.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视为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人不一致
- D.从精神病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青春期
- A.单纯型
- B.青春型
- C.偏执型
- D.紧张型
- A.0.50+0.20
- B.0.50±0.20
- C.0.50
- D.0.20
- A.从众
- B.模仿
- C.社会感染
- D.暗示
- A.6~12岁
- B.11、12~15、16岁
- C.17、18~35岁
- D.35~60岁
- A.更弱
- B.更明显
- C.差不多
- D.无法比较
- A.班杜拉
- B.霍曼斯
- C.勒温
- D.沃尔特斯
- A.从众
- B.模仿
- C.社会促进
- D.暗示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象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生理发展
- B.认知发展
- C.人格发展
- D.言语发展
- 85
-
错构是( )。
- 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 B.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根据,但此观念是片面而偏激的
- C.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 D.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 A.心理过程的规律
- B.心理活动的规律
- C.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
- D.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 A.无意想象
- B.梦想
- C.幻想
- D.有意想象
- A.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 B.心理自控力
- C.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 D.心理康复能力
- A.不变原则
- B.分散原则
- C.协变原则
- D.折扣原则
- 90
-
妄想属于( )。
- A.记忆障碍
- B.思维障碍
- C.注意障碍
- D.人格障碍
- A.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 B.心理自控力
- C.心理活动耐受力
- D.心理康复能力
- A.干扰因素
- B.干涉变量
- C.效标性质
- D.样本团体性质
- A.外抑制
- B.超限抑制
- C.分化抑制
- D.泛化现象
- A.中脑
- B.杏仁核
- C.脑干
- D.脑干网状结构
- 95
-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 )。
- A.浪漫
- B.实用
- C.奉献
- D.包容
- A.正比
- B.反比
- C.常数
- D.一对一
- A.刻板印象
- B.近因效应
- C.定型
- D.光环效应
- A.优势动机
- B.成就动机
- C.侵犯动机
- D.亲合动机
- A.高
- B.一般
- C.低
- D.无差异
- A.费斯廷格
- B.舒茨
- C.海德
- D.奥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