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首要特质
- B.共同特质
- C.中心特质
- D.次要特质
- A.无意注意
- B.有意注意
- C.随意注意
- D.有意后注意
- A.直观性和行动性
- B.间接性和概括性
- C.思维的狭隘性
- D.预见性和计划性
- A.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 B.只有咨询师来治疗
- C.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 D.给予恰当的心理治疗
- A.华生
- B.班杜拉
- C.斯金纳
- D.沃尔特斯
- A.真从众
- B.权宜从众
- C.假从众
- D.反从众
- A.测验本身的分析
- B.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 C.效标效度的研究证明
- D.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 A.手的抓握动作
- B.独立行走
- C.头部动作
- D.躯干的伸缩
- A.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B.差别阈限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 C.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 D.公式为:△I/I=K
- A.习惯化范式
- B.个案研究范式
- C.视崖范式
- D.优先注视范式
- A.系统脱敏法
- B.厌恶疗法
- C.自我惩罚法
- D.自信心训练
- A.动作思维
- B.语言思维
- C.形象思维
- D.抽象思维
- A.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 B.中立性的态度
- C.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的观点
- D.实用主义的观点
- A.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 B.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 C.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D.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 A.复杂性
- B.个体性
- C.直接性
- D.情感性
- A.越接近于0或接近于1,越无法区分被试间能力的差异
- B.项目得分和实际能力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则区分度为负值
- C.项目得分和实际能力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则区分度为正值
- D.相关系数越大,区分度越低
- 17
-
角色扮演过程包括( )。
- A.角色期待
- B.角色领悟
- C.角色转换
- D.角色实践
- A.中等难度的项目区分度高,但不需要考虑项目的内在相关
- B.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 C.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
- D.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 19
-
边缘状态临床特点( )。
- A.有明显的幻觉、妄想
- B.超出临床心理学范围
- C.需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会诊
- D.不能纳入精神病诊断标准
- A.时间长短
- B.信息倾向性
- C.情境
- D.传递者的威信
- A.条件反射的抑制
- B.扩散和集中
- C.相互诱导
- D.动力定型
- A.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 B.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 C.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 D.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
- 23
-
系列位置效应包括( )。
- A.前抑制
- B.前摄抑制
- C.中间抑制
- D.倒摄抑制
- A.独特性
- B.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C.稳定性
- D.功能性
- A.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 B.抱负水平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 C.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与其成就动机强弱无关
- D.个体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有关
- 26
-
意志的品质包括( )。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韧性
- D.自制性
- A.判断患者有无精神障碍
- B.判断是否与心理应激相关
- C.判断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
- D.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 28
-
记忆的过程包括( )。
- A.识记
- B.保持
- C.加工
- D.再现
- A.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 B.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 C.心理起源于先天的成熟
- D.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 A.命名量表
- B.顺序量表
- C.等距量表
- D.等比量表
- A.要有现实的替代物
- B.具有想象的特点
- C.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 D.具有概括性质
- A.容量有限
- B.容量为5~9个项目
- C.语言文字多为听觉编码
- D.其中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 A.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 B.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
- C.多见于智力障碍群
- D.多见于意识障碍
- A.疑病症患者
- B.可疑神经症患者
- C.人格障碍患者
- D.恐怖症患者
- A.导致去个性化,降低利他行为
- B.导致责任分散,降低利他行为
- C.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
- D.如果出现助人行为榜样,就可能增加利他行为
- A.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
- B.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 C.效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 D.效度除受随机误差的影响,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 37
-
侵犯由( )构成。
- A.伤害行为
- B.他人诱导
- C.侵犯动机
- D.社会评价
- A.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 B.墨菲夫妇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 C.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
- D.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 A.硬抵抗
- B.软抵抗
- C.非抵抗
- D.反抗的迁移
- A.三阶段论
- B.平衡理论
- C.社会交换论
- D.认知失调论
- A.属于情绪调节障碍
- B.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情绪容易引起波动
- C.经常出现者属于病态
- D.常见于神经衰弱
- A.青春期
- B.青年期
- C.中年期
- D.老年期
- A.相关法
- B.区分法
- C.失误法
- D.命中率法
- A.焦虑症
- B.惊恐症
- C.强迫症
- D.情感脆弱
- A.功利型角色
- B.表现型角色
- C.先赋角色
- D.成就角色
- A.横断研究
- B.纵向研究
- C.追踪研究
- D.个案研究
- A.初始期
- B.惊吓期
- C.恢复期
- D.康复阶段
- A.2~3个月
- B.1个月内
- C.超过6个月
- D.不超过1年
- A.公众距离
- B.社交距离
- C.个人距离
- D.亲密距离
- A.P—O—X
- B.TIRO
- C.B=f(P,E)
- D.ABC
- A.环境适应能力
- B.受暗示性
- C.周期节律性
- D.社会交往能力
- A.减少
- B.增加
- C.保持
- D.无关
- A.浪漫式
- B.游戏式
- C.占有式
- D.实用式
- A.角色期待
- B.角色领悟
- C.角色实践
- D.角色补偿
- A.随机误差
- B.恒定误差
- C.系统误差
- D.效度
- A.是一种综合征
- B.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 C.常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 D.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
- A.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 B.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 C.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呈常态分布
- D.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 A.正比
- B.反比
- C.常数
- D.一对一
- A.迁移
- B.抑制
- C.定势
- D.原型启发
- A.巴甫洛夫和华生
- B.巴甫洛夫和桑代克
- C.华生和斯金纳
- D.华生和班杜拉
- 61
-
自我的动力成分是( )。
- A.主我
- B.客我
- C.镜我
- D.他我
- A.知觉
- B.表象
- C.注意
- D.思维
- A.先天遗传
- B.早期习得
- C.后天经验
- D.动作
- A.发散思维
- B.再造思维
- C.创造性思维
- D.抽象思维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象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精神运动性兴奋
- B.语词新作
- C.情绪高涨
- D.思维奔逸
- A.垂体腺
- B.肾上腺
- C.甲状腺
- D.性腺
- A.对事物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 B.表情比较呆板
- C.内心体验丰富,但表达不出来
- D.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
- A.整体性
- B.选择性
- C.恒常性
- D.理解性
- A.2
- B.3
- C.4
- D.5
- A.第一信号系统
- B.言语
- C.第二信号系统
- D.都不属于
- A.《一个婴儿的传略》
- B.《儿童心理》
- C.《青少年心理学》
- D.《儿童心理之研究》
- A.强迫症
- B.神经衰弱
- C.易性癖
- D.躯体形式障碍
- A.性生理教育与性法制教育以及性心理教育的统一
- B.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以及性法制教育的统一
- C.性医学教育与性道德以及性心理教育的统一
- D.性知识教育与性生理以及性技术教育的统一
- A.35
- B.40
- C.45
- D.50
- A.单眼线索
- B.明暗与阴影
- C.运动视差
- D.双眼视差
- A.脑干
- B.延脑
- C.脑于网状结构
- D.胼胝体
- A.强迫性穷思竭虑
- B.强迫性对立观念
- C.强迫性意向
- D.强迫性疑虑
- A.麦克利兰
- B.洛伦茨
- C.多拉德
- D.班杜拉
- A.吉布森
- B.皮亚杰
- C.班杜拉
- D.乔姆斯基
- A.后天学习理论
- B.先天成熟理论
- C.强化说
- D.认知理论
- A.自发性微笑
- 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D.非随意性微笑
- 83
-
虚构属于( )。
- A.记忆障碍
- B.智能障碍
- C.思维形式障碍
- D.思维内容障碍
- 84
-
“妄想”是指( )。
- 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 B.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片面而偏激的
- C.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 D.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障碍
- A.海德
- B.凯利
- C.罗特
- D.麦克阿瑟
- A.题目
- B.原测验
- C.两半测验
- D.分测验和题目之间
- A.社会知觉
- B.态度
- C.图式
- D.印象
- A.焦虑
- B.心理刺激
- C.疾病
- D.人际关系紧张
- A.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和性行为变态
- B.性行为失调、性行为变态和性行为障碍
- C.性行为变态、性行为失调和性行为障碍
- D.性行为变态、性行为障碍和性行为失调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象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社会事件
- B.心理因素
- C.生理因素
- D.饮食习惯
- A.艾滋
- B.社交焦虑
- C.倦怠
- D.压力
- A.斯皮尔曼
- B.塞斯顿
- C.吉尔福特
- D.伊扎德
- A.感觉
- B.知觉
- C.感知
- D.反应性
- A.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 B.以一种动物为实验对象,并与其他动物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 C.通过人的行为功能实验,推论动物的心理现象
- D.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 A.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 B.注意对判断有无行为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 C.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
- D.注意障碍也可见于激情状态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青春期
- A.视觉性言语中枢
- B.威尔尼克中枢
- C.书写性言语中枢
- D.布洛卡中枢
- A.巴甫洛夫和华生
- B.桑代克和托尔曼
- C.斯金纳和班杜拉
- D.桑代克和华生
- 100
-
大脑又称为( )。
- A.端脑
- B.脑干
- C.间脑
- D.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