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咨询动机
- B.期望程度
- C.职业理念
- D.咨询技巧
- A.平衡
- B.同化
- C.成熟
- D.顺应
- A.其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 B.记忆容量很大
- C.保留时间很短
- D.在斯波林的实验中容量有7个以上项目
- A.词汇
- B.领悟
- C.数字广度
- D.知识
- A.生理状态
- B.心理状态
- C.人际关系
- D.社会角色
- A.分析与综合
- B.回忆与再认
- C.抽象与概括
- D.记忆与加工
- A.内外倾
- B.神经质
- C.宜人性
- D.精神质
- A.痴呆的心理障碍求助者
- B.文化程度在初中文化之上的求助者
- C.年龄在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 D.重性精神疾病的求助者
- A.心理是脑的机能
- B.无脊椎动物已经开始有了知觉
- C.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 D.心理是大脑活动的机能
- A.语言是心理现象
- B.言语是心理现象
- C.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 D.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 A.华生
- B.班杜拉
- C.斯金纳
- D.沃尔特斯
- 12
-
效度的功能有( )。
- A.预测误差
- B.预测行为
- C.预测效标分数
- D.预测效率指数
- A.社会动机
- B.社会行为
- C.社会意识
- D.社会态度
- A.自我意识对身体状态的反映
- 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
- C.是对“自我概念”的扭曲
- D.“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 A.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应该贯彻到底,哪怕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
- B.当与其他咨询师讨论求助者的情况时,为了工作,可暂时不保密
- C.当采取咨询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 D.因为工作需要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时,可先不告诉求助者
- A.高尔顿
- B.华生
- C.维果斯基
- D.詹森
- 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反比例关系
- B.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惩罚强度成正比例关系
- 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 D.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不可能发生
- A.墨菲夫妇
- B.特里普力特
- C.莫德
- D.麦独孤
- 19
-
常模类型有( )。
- A.发展常模
- B.智力年龄
- C.年级当量
- D.百分等级
- 20
-
态度的特点包括( )。
- A.内在性
- B.广泛性
- C.对象性
- D.稳定性
- A.注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
- B.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有重要意义
- C.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
- D.智能活动也需要注意的参与
- A.被试的不专心
- B.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
- C.应试动机与测验焦虑因素
- D.反应定势
- A.从无意到有意
- B.从部分到整体
- C.从小到大
- D.从上到下
- A.爱情是人际吸引中最强烈的形式
- B.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 C.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
- D.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 A.让求助者充分表现
- B.促使会谈继续下去
- C.使咨询师可以少说多听
- D.引导求助者的谈话朝着一个方向深入
- A.开放式提问
- B.多重选择性问题
- C.修饰性反问
- D.解释性问题
- A.问题内容尚未泛化
- B.人格无明显异常
- C.情绪反应强度不大
- D.病程时间为近期
- 28
-
影啊效度的因素有( ).
- A.测验本身的因素
- B.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
- C.样本团体的性质
- D.效标的性质
- A.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 B.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 C.痛觉最难以适应
- D.痛学具有生物学意义
- A.梦
- B.梦想
- C.幻想
- D.幻觉
- A.以时间和正确性作为每一测题的评分依据
- B.按反应的质量给予每一测题不同的分数
- C.整个测验以时间作为评分的依据
- D.整个测验以反应正确性给予不同的分数
- A.卡片式可团体施测
- B.手册式适用于个别施测
- C.手册式既可团体又可个别施测
- D.卡片式适用于个别施测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的变形
- B.感知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 C.感知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 D.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 A.判断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三原则
- B.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 C.根据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
- D.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力”
- A.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 B.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观察到的疑点
- C.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 D.确定会谈的内容和范围
- A.有助于建立亲密的咨询关系
- B.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的情绪带入咨询中
- C.使求助者对咨询师形成依赖
- D.有助于咨询师保持自身尊严
- A.性别认同
- B.性冲动的困惑
- C.性好奇
- D.性道德缺乏
- A.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最早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
- B.艾宾浩斯采用的实验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 C.遗忘的速率越来越快
- D.艾宾浩斯采用的是节省法即重学法
- A.控制需要
- B.包容需要
- C.支配需要
- D.情感需要
- A.55
- B.60
- C.65
- D.70
- A.先操作后言语
- B.先言语后操作
- C.没有顺序规定
- D.同时进行
- A.脑干
- B.脊髓
- C.脑
- D.植物神经
- A.what
- B.who
- C.why
- D.how
- A.真诚可以使求助者以真实的自我和咨询员交往,坦然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
- B.真诚就是说实话,有什么说什么
- C.表达真诚应有助于求助者的成长
- D.真诚是指咨询师以“真实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
- A.弗洛伊德
- B.荣格
- C.奥尔波特
- D.艾森克
- A.求助者家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 B.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 C.对求助者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谈话
- D.依据心理咨询师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
- 47
-
危机性会谈是( )。
- A.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想自杀或者突受精神创伤的时候,咨询师给予帮助的情况
- B.涉及健康人的教育培养问题
- C.包括职业选择、家庭关系问题、恋爱问题以及子女教育问题
- D.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 A.社会促进
- B.社会惰化
- C.利他
- D.社会干扰
- A.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和性行为变态
- B.性行为失调、性行为变态和性行为障碍
- C.性行为变态、性行为失调和性行为障碍
- D.性行为变态、性行为障碍和性行为失调
- A.心理不健康状态
- B.严重心理问题
- C.心理问题
- D.升学就业时的困惑
- A.内容表达
- B.反馈
- C.总结
- D.释义
- A.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 B.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 C.病理性象征思维
- D.内心被揭露感
- A.1.5个小时
- B.50分钟
- C.40分钟
- D.2个小时
- A.相关法
- B.区分法
- C.失误法
- D.命中率法
- A.动机
- B.困境
- C.侵犯
- D.挫折
- A.充分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
- B.接纳求助者的全部优点和缺点
- C.接受求助者的光明面和消极面
- D.对求助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 A.将所思所想加以简要概括
- B.将理想与现实分开
- C.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
- D.彻底、尽情地宣泄情感的体验
- A.费斯廷格
- B.舒茨
- C.多伊奇
- D.奥特曼
- 59
-
第一反抗期出现在( )。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青春期
- A.思维缓慢
- B.思维中断
- C.情绪高涨
- D.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
- A.同情
- B.带有自己的价值观
- C.冷漠
- D.中性
- 62
-
病史采集法是( )。
- A.以治疗中心的会谈
- B.能获得求助者个人的背景资料,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动机
- C.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
- D.经常在罗杰斯“求助者中心论”中使用
- A.各项采用正向记分法
- B.各项采用反向记分法
- C.各项分数相加得到总粗分
- D.查常模表将总粗分转换成T分
- A.服装整齐,姿态端正,表情平和,扫视对方的眼神和表情
- B.服装整洁,姿态随便,表情欢快,专注对方的眼神和表情
- C.服装整齐,姿态端正,和颜悦色,视线不离开对方
- D.服饰整洁,姿态随便,愁眉苦脸,不看对方的眼睛
- 65
-
问卷法的缺陷是( )。
- A.标准化程度高
- B.受访者的主观性
- C.收效太快
- D.受访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
-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导
- B.以感知运动思维为主导
- C.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
- A.分析
- B.概念形成
- C.问题解决
- D.迁移
- A.对成长中事件的评价
- B.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婚姻状况
- C.身体状况
- D.重要他人的精神状况
- A.解决问题
- B.自责
- C.寻求社会支持
- D.逃避
- A.弗洛伊德
- B.麦克利兰
- C.凯利
- D.海德
- A.指导技术
- B.解释技术
- C.重复技术
- D.自我开放技术
- A.从众
- B.模仿
- C.社会感染
- D.暗示
- A.先天遗传
- B.早期习得
- C.后天教育
- D.动作
- A.刺激客体
- B.行为主体
- C.情境
- D.其他
- A.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 B.瑞文推理测验
- C.比内智力测验
- D.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 A.数字符号
- B.图片排列
- C.图形拼凑
- D.数字广度
- A.罗特理论
- B.三维理论
- C.控制点理论
- D.控制群理论
- A.离差智商
- B.百分等级
- C.智力年龄
- D.比率智商
- A.格塞尔
- B.维果斯基
- C.华生
- D.高尔顿
- A.具有操作的动作
- B.以人或物的形象为素材
- C.以词为中介
- D.可以进行判断、推理
- A.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 B.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力
- C.一般学习能力和动机强度
- D.视觉辨认能力
- A.记忆
- B.思维
- C.感知觉
- D.言语
- A.三个月
- B.半年
- C.一年内
- D.两年后
- 84
-
害怕黑暗是属于( )。
- A.本能的恐惧
-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 C.怕生
- D.预测性恐惧
- A.整体性
- B.选择性
- C.恒常性
- D.理解性
- A.近因效应
- B.首因效应
- C.光环效应
- D.刻板印象
- 87
-
情感反应技术是指( )。
- A.咨询师与求助者专门讨论情绪问题
- B.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告诉求助者
- C.咨询师把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反馈给求助者
- D.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谈内容反馈
- A.前道德判断阶段
-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 D.习俗阶段
- A.知觉障碍
- B.感觉障碍
- C.躯体障碍
- D.感知综合障碍
- A.0.7
- B.0.8
- C.0.9
- D.1.00
- A.告诉求助者自己已经看出对方的想法
- B.警告对方不要隐瞒
- C.借助尊重理解温暖打消对方的顾虑
- D.换一个问题询问求助者
- A.咨询师咨询技巧差
- B.咨询师共情能力差
- C.咨询师不重视倾听
- D.咨询师不尊重求助者
- A.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 B.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 C.心理冲突是道德性的
- D.持续时间可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
- A.逻辑分析法
- B.因素分析法
- C.经验法
- D.综合法
- A.Hs
- B.Si
- C.Pt
- D.SC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青春期
- A.强迫思维
- B.强制性思维
- C.物理影响妄想
- D.幻觉
- A.咨询技巧
- B.职业理念
- C.积极关注
- D.赞美
- A.95%
- B.96%
- C.98%
- D.99%
- A.12
- B.14
- C.15
- 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