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先学前期
- B.幼儿中期
- C.幼儿初期
- D.幼儿晚期
- A.语言法
- B.环境体验法
- C.行动操练法
- D.移情法
- A.关键期
- B.敏感期
- C.最佳期
- D.危机期
- A.0— 3岁
- B.3—6岁
- C.6—12岁
- D.O一18岁
- A.讲解法
- B.观察法
- C.发现法
- D.操作法
- A.13
- B.26
- C.212
- D.312
- A.延续性
- B.多变性
- C.稳定性
- D.可变性
- A.从个别到一般
- B.从不自觉到自觉
- C.从具体到抽象
- D.从同化到顺应
- A.里伯
- B.杜威
- C.维纳
- D.斯宾塞
- A.帮助幼儿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 B.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 C.帮助幼儿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 D.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 A.小班幼儿入园时期
- B.幼儿园放假后
- C.老生新学期开学
- D.每周一早上
- A.4岁左右
- B.3岁左右
- C.2岁左右
- D.5岁左右
- A.偏好分散刺激多于集中刺激
- B.偏好直线多于曲线
- C.偏好规则模式多于不规则模式
- D.偏好复杂的刺激
- A.专门的德育活动
- B.游戏
- C.日常生活
- D.课本学习
- A.自然后果的惩罚
- B.剥夺性惩罚
- C.体罚
- D.生理性惩罚
- A.幼儿园生活环境
- B.幼儿园心理环境
-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 A.及时模仿
- B.认同
- C.简单再现
- D.内化
- A.经验性想象
- B.情景性想象
- C.愿望性想象
- D.拟人化想象
- A.遗传素质
- B.环境和教育
- C.生理因素
- D.先天因素
- A.目的性
- B.优美
- C.教育性
- D.多样性
- A.3岁以前
- B.4岁以前
- C.5岁以前
- D.6岁以前
- A.胆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A.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间接指导
- B.运用直接指导
- C.运用间接指导
- D.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直接指导
- A.独立自主性
- B.启蒙性
- C.综合性
- D.活动性
- A.陶行知
- B.陈鹤琴
- C.卢梭
- D.福禄贝尔
- A.对图形进行比较
-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 A.放任型
- B.溺爱型
- C.保护型
- D.包办型
- A.“你发现了什么?”
- B.“它是什么样的?”
- C.“你有什么办法?”
- D.“它们一样吗?”
- A.观察力
- B.判断力
- C.创造力
- D.模仿力
- A.直接的逻辑
- B.生活的逻辑
- C.客观的逻辑
- D.类比的逻辑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 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 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 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 A.3
- B.4
- C.5
- D.6
- A.全园教育目标
- B.中期目标
- C.近期目标
- D.行为目标
- A.30
- B.20
- C.40
- D.15
- A.小小班
- B.小班
- C.中班
- D.大班
- A.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 B.幼儿膳食费应实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全部用于幼儿膳食,并每月向家长公布账目
- C.幼儿入园前须进行体检,合格者方可人园
- D.幼儿园须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A.1995
- B.1996
- C.1997
- D.1998
- A.1969
- B.1979
- C.1989
- D.1999
-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 B.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
- C.给娃娃穿衣、喂奶
- D.儿童能算出2+3—5
- A.陶行知
- B.陈鹤琴
- C.张宗麟
- D.张雪门
- A.延迟模仿
- B.即时模仿
- C.表演
- D.象征性游戏
- A.猴子练习攀爬
- B.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 C.蜜蜂采蜜
- D.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 A.1岁至1岁半左右
- B.2岁半至3岁半左右
- C.2岁半至3岁左右
- D.1岁半至2岁半左右
- 50
-
幼儿对语法的意识( )。
- A.从3岁开始明显出现
- B.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
- C.从5岁开始明显出现
- D.从6岁开始明显出现
- A.泛灵化
- B.自我中心
- C.思维不可逆性
- D.思维的刻板性
- A.传递功能
- B.唤起功能
- C.调节功能
- D.信号作用
- A.培养创造力
- B.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 C.开发智力
- D.发展幼儿情商
- A.幼儿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的
- B.幼儿好模仿
- C.幼儿分不清左右
- D.幼儿看得更清
- A.人际关系
- B.社会性行为规范
- C.社会文化
- D.社会性
- A.同质分组
- B.异质分组
- C.按兴趣分组
- D.按意愿分组
- A.观察的目的性
- B.观察的持续性
- C.观察方法
- D.观察的概括性
- A.近远规律
- B.大小规律
- C.首尾规律
-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 A.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 B.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
- C.智力的高低决定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
- D.智力发展是知识、技能的基础
- A.体育
- B.智育
- C.德育
- D.美育
- A.心理健康
- B.知识能力
- C.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 D.艺术修养
- A.痛觉
- B.听觉
- C.味觉
- D.视觉
- A.学校
-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A.独立自主性原则
- B.发展适宜性原则
- C.保教结合原则
- D.综合性原则
- A.6个月—1岁
- B.1—1.5岁
- C.1.5—2岁
- D.2—3岁
- A.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
- B.幼儿言语的发展
- C.幼儿开始知道自己长什么样
- D.幼儿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