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道德情感
- 8
-
幼儿智育
- 9
-
发散思维
- 10
-
再造想象
- 11
-
重听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 B.具有性别概念
- C.产生了性别行为
-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 A.动作
- B.原型操作
- C.个别差异
- D.言语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 A.观察力
- B.记忆力
- C.思维力
- D.创造力
- A.活泼好动
- B.喜欢交往
- C.好奇好问
- D.稳定性较强
- A.无意识记的发展
- B.有意识记的发展
- C.活动动机的变化
- D.语词记忆的出现
- A.目的性
- B.优美
- C.教育性
- D.多样性
- A.南京鼓楼幼稚园
- B.湖北幼稚园
- C.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 D.江西幼儿师范学校
- A.动作能力
- B.语言能力
- C.认知能力
- D.沟通能力
- A.3个月左右
- B.4个月左右
- C.5个月左右
- D.6个月左右
- A.选拔作用、分层作用、鉴定作用、导向作用
- B.鉴定作用、选拔作用、促进作用、诊断作用
- C.鉴定作用、诊断作用、改进作用、导向作用
- D.导向作用、发展作用、改进作用、选拔作用
- A.角色游戏
- B.结构游戏
- C.表演游戏
- D.智力游戏
- A.危机调试
- B.早预见儿童生理缺陷
- C.进行养成性教育
- D.及早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征兆
- A.“我”
- B.“你”
- C.“他”
- D.“我的”
- A.桑代克
- B.皮亚杰
- C.威特金
- D.布鲁纳
- A.柏拉图
- B.格罗斯
- C.杜威
- D.福禄倍尔
- A.言语暗示
- B.情绪唤醒
- C.个人成败经验
- D.替代经验
- A.角色游戏
- B.结构游戏
- C.体育游戏
- D.表演游戏
-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 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
- 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 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 A.0~2岁
- B.2~7岁
- C.7~11岁
- D.0~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