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预测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了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请运用德育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回答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18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  )。

  • A.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B.班集体的设计者
  • C.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D.班级的教育者
20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

  • A.个别咨询
  • B.团体咨询
  • C.电话咨询
  • D.通信咨询
21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  )。

  • A.活动的难易
  • B.竞赛动机的激发
  •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 D.注意的干扰
22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

  • A.班杜拉
  • B.奥苏贝尔
  • C.桑代克
  • D.布鲁纳
24

《理想国》的作者是(  )。

  • A.孔子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25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26

儿童多动综合症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6~8岁
  • B.7~9岁
  • C.8~10岁
  • D.9~11岁
30

(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研究学习的人。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托尔曼
31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知识、情感、意志
  •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教育要结合人的个性发展,做到(  )。

  • A.循序渐进
  • B.防微杜渐
  • C.教学相长
  • D.因材施教
34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谈话法
  • B.观察法
  • C.作品分析法
  • D.调查法
36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哪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

  • A.学不躐等
  • B.长善救失
  • C.温故而知新
  •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7

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  )。

  • A.礼、乐、射、御、书、数
  • B.诗、书、礼、乐、易、春秋
  • C.礼、乐、射、御、文、算
  • D.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
39

(  )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 A.皮亚杰
  • B.科尔伯格
  • C.杜威
  • D.马斯洛
40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 A.身心和谐发展
  • 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
  • C.强调劳动教育
  • 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
43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强化物是(  )。

  • A.一级强化
  • B.二级强化物
  • C.正强化物
  • D.负强化物
46

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47

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是(  )。

  • A.命题学习
  • B.符号学习
  • C.概念学习
  • D.上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