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试述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 15
-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 17
-
发现学习
- 18
-
白板说
- 19
-
智力游戏
- A.经济发展水平
- B.环境因素
- C.社会文化水平
- D.社会政治制度
- A.目的性
- B.优美
- C.教育性
- D.多样性
- A.语言法
- B.环境体验法
- C.行动操练法
- D.移情法
- A.进行筛选、排队
- B.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
- C.提高保教质量
- D.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
- A.笼统现象
- B.表面现象
- C.连词现象
- D.固定现象
- A.巴甫洛夫
- B.皮亚杰
- C.普莱尔
- D.马斯洛
- A.生源
- B.师资
- C.园所文化
- D.信誉
- A.里伯
- B.杜威
- C.维纳
- D.斯宾塞
- A.《学校系统改革案》
- B.《蒙养堂章程》
- C.《钦定学堂章程》
- D.《奏定学堂章程》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个体的主观努力
- A.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 B.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 C.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
- D.幼儿的家庭环境
-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 B.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
- C.给娃娃穿衣、喂奶
- D.儿童能算出2+3=5
- A.0.5
- B.1
- C.2
- D.2.5
- A.陶行知
- B.张雪门
- C.陈鹤琴
- D.皮亚杰
- A.分层教学
- B.合作学习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 A.幼儿的特长
- B.幼儿的智力
- C.幼儿的社会性
- D.幼儿的能力
- A.6个月-1岁
- B.1-1.5岁
- C.1.5-2岁
- D.2-3岁
-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 C.“超常”的表现
-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 A.吸收的心智
- B.“整个教学法”
- C.全面教育
- D.教、学、做合一
- A.专门的德育活动
- B.游戏
- C.日常生活
- D.课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