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夏朝
- B.商朝
- C.周朝
- D.秦朝<span style="font-size:10.5000pt;font-family:Calibri;"></span><span style="font-size:10.5000pt;font-family:Calibri;"></span>
- A.5
- B.3
- C.2
- D.1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A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B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 C感知和表象
- D概念和命题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A.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
- B.睡眠不安稳
- C.活动过多
- D.食欲不振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托尔曼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 B.以分科课程为主
-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 A.可以
- B.不得
- C.特殊情况可以
- D.经批准可以
- A.0—2
- B.2—7
- C.7—11
- D.11—15
- A.《大学》
- B.《中庸》
- C.《学记》
- D.《孟子》
-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 B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 D内部言语阶段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 A.一级强化物
- B.二级强化物
- C.正强化物
- D.负强化物
- A.学生监护人
- B.学生本人
- C.班主任
- D.学生及监护人
-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 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 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主动呈现还是由学生发现
- 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获得知识
- A.动机原理
- B.强化原理
- 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
- D.成熟概念
- A.双趋冲突
- B.双避冲突
- C.趋避冲突
- D.多重趋避矛盾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正式交往
- B.非正式交往
- C.单向交往
- D.双向交往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 C.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 A.表征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发现学习
- A.关系转换说
- B.经验内化说
- C.共同要素说
- D.形式训练说
- A.《大教学论》
- B.《人是教育的对象》
- C.《教育心理学》
- D.《教育心理大纲》
- A.激情
- B.心境
- C.应激
- D.热情
- A.无意想象
- B.有意想象
- C.再造想象
- D.幻想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 B.望梅止渴
- C.蜘蛛织网
-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 A.为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做作业
- 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 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A.个别教学
- B.班级授课制
- C.分组教学
- D.班级教学
- A.校长
- B.教职工代表大会
- C.学校工会
- D.学校董事会
- A.儿童多动综合征
- B.学习困难综合征
- C.儿童厌学症
- D.儿童强迫行为
- A.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 B.独尊儒术、提倡佛学、兴太学
- C.兴文教、重道德、重选举
- D.独尊儒术、兴文教、重选举
- A.外部
- B.内部
- C.远景性
- D.辅助性
- A.行为发生是否是有意的
-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 D.以上都是
- A.莫依曼
- B.桑代克
- C.推孟
- D.贾德
- A.3%
- B.2.5%
- C.4%
- D.4.5%
- A.心理起源说
- B.劳动起源说
- C.需要起源说
- D.生物起源说
- A.100%
- B.150%
- C.120%
- D.200%
- A.陶冶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品德评价法
- D.实践锻炼法
- A.前摄
- B.倒摄
- C.单一
- D.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