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应激
- B. 激情
- C. 心境
- D. 情操
- A. 练习法
- B. 实习法
- C. 实习作业法
- D. 实验法
- A. 1862
- B. 1902
- C. 1903
- D. 1912
- A. 培根
- B. 斯宾塞
- C. 夸美纽斯
- D. 赫尔巴特
- A. 复杂性
- B. 创造性
- C. 示范性
- D. 长效性
- A. 1999
- B. 2001
- C. 2002
- D. 2003
- A.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 B. 教师的威信
- C. 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 D. 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 A. 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 B. 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 C. 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 D.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 25
-
列提纲属于( )。
- A. 组织策略
- B. 精细加工策略
- C. 复述策略
- D. 监控策略
- A. 教育的终身化
- B. 教育的多元化
- C. 教育的民主化
- D. 教育的全民化
- A. 文化知识教育
- B. 艺术教育
- C. 读、写、算教育
- D. 军事体育教育
- A.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 B. 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 C.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 D. 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 A. 桑代克
- B. 贾德
- C. 奥苏伯尔
- D. 韦纳
- A. 终身教育
- B. 普通教育
- C. 职业教育
- D. 义务教育
- A. 迁移
- B. 定势
- C. 移情
- D. 策略
- A. 班主任
- B. 班委会
- C. 共青团
- D. 少先队
- A. 笛卡尔
- B. 华生
- C. 弗洛伊德
- D. 罗杰斯
- A. 爬山法
- B. 逆向工作法
- C. 手段目的分析法
- D. 尝试错误法
- A. 合理化
- B. 反向
- C. 补偿
- D. 压抑
-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 D. 自我促成的纪律
- A. 痕迹衰退说
- B. 同化说
- C. 干扰说
- D. 动机说
- A. 观察法
- B. 实验法
- C. 心理测验法
- D. 调查法
- A. 《大教学论》
-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 C. 《教育心理学》
- D. 《教育心理大纲》
- A. 教育专业素养
- B. 学科专业素养
- C. 品德专业素养
-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 B.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 C. 师生共同参与的
- D. 学生自愿选择的
- A. 认知过程
- B. 情感过程
- C. 意志过程
-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 A. 超常
- B. 较高
- C. 普通
- D. 弱智
- A. 流畅性
- B. 变通性
- C. 独创性
- D. 新异性
- A. 互补性
- B. 个别差异性
- C. 不平衡性
- D. 阶段性
- A. 童年期
- B. 少年期
- C. 青年期
- D. 中学生期
- A. 20
- B. 25
- C. 30
- D. 40
- A. “形式训练说”
- B. 经验类化理论
- C. 关系转换理论
- D. 认知结构理论
- A. 培根
- B. 夸美纽斯
- C. 赫尔巴特
- D. 赞科夫
- A. 礼、乐
- B. 射、御
- C. 书、数
- D. 礼、书
- A. 能力归因
- B. 努力归因
- C. 运气归因
- D. 任务难度归因
- A. 场依存型
- B. 场独立型
- C. 冲动型
- D. 沉思型
- A. 顺序性
- B. 差异性
- C. 阶段性
- D. 连续性
- A. 卢梭
- B. 柏拉图
- C. 诺笃尔普
- D. 涂尔干
- A. 图式
- B. 自我同一性
- C. 力比多
- D. 最近发展区
- A. 性格
- B. 情绪
- C. 人格
- D. 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