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教学相长
- B.及时而教
- C.道法自然
- D.道而弗牵
- A.正强化物
- B.负强化物
- C.一级强化物
- D.二级强化物
- 13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A.教师中心
- B.学生中心
- C.课堂中心
- D.书本中心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 A.效果律
- B.运动律
- C.准备律
- D.练习律
- A.环境
- B.遗传
- C.学校教育
- D.家庭教育
- A.原始社会末期
- B.奴隶社会初期
- C.封建社会初期
-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 A.学不躐等
- B.长善救失
- C.温故而知新
-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A.教育方针
- B.教育目的
- C.教学目标
- D.培养目标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知识、情感、意志
-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A. 2~3岁
- B.4~5岁
- C.6~11岁
- D.12~18岁
- A. 100%
- B.150%
- C.120%
- D.200%
- A.信号学习
- B.连锁学习
- C.概念学习
- D.解决问题学习
- A.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
- B.皮格马利翁效应
- C.罗森塔尔效应
- D.晕轮效应
- A.陶冶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实际锻炼法
- D.品德评价法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 A.常模参照测验
- B.标准参照测验
- C.目标参照测验
- D.团体参照测验
- A.替代强化
- B.直接强化
- C.自我强化
- D.负强化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A.《论语》
- B.《苟子》
- C.《孟子》
- D.《学记》
- A.安全需要
- B.归属和爱的需要
- C.生理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 A.智力正常儿童
- B.智力超常儿童
- C.弱智儿童
- D.品德良好儿童
- A.激情
- B.心境
- C.应激
- D.热情
- A.无意想象
- B.有意想象
- C.再造想象
- D.幻想
- A.感觉适应
- B.同时对比
- C.继时对比
- D.感觉转换
- A.后脑
- D.延脑
- C.前脑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性格
- B.情绪
- C.人格
- D.气质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 B.性相近,习相远
-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D.因材施教
- A.讲解
- B.观察
- C.示范
- D.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