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7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 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 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8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  )。

  • A.夸美纽斯
  • B.马卡连柯
  • C.伊拉莫斯
  • D.赫尔巴特
31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

  • A.皮格马利翁
  • B.勒温
  • C.罗森塔尔
  • D.夸美纽斯
35

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  )。

  • A.激发学习兴趣
  • B.引起有意注意
  • C.丰富学生想象
  • D.突出概念本质
3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37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  )。

  • A.定向作用
  • B.决定作用
  • C.影响作用
  • D.促进作用
38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

  • A.发展认知结构说
  • B.习得知识
  • C.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 D.认识发生论
39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影响
  • C.教育制度
  • D.教育环境
40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

  •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41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  )。

  • A.提高品德认识
  • B.陶冶品德情感
  • C.激发品德动机
  •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43

孟子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在强调教师的(  )。

  • A.道德素养
  • B.专业知识
  • C.教学技能
  • D.教育机智
45

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 B.交互主体性
  • C.学生主体性
  • D.教师主体性
47

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  )。

  •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 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
  • 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 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
48

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  )。

  • A.奥苏伯尔
  • B.加涅
  • C.布鲁纳
  • D.赛伦
49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 )处于核心地位。

  • A.集体主义教育
  • B.世界观教育
  • C.爱国主义教育
  • D.心理品质教育
50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是(  )。

  • A.结构教学
  • B.程序教学
  • C.认知教学
  • D.情境教学
52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  )。

  • A.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 B.教育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知识
  • C.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 D.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技巧
55

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程序性知识
  • D.陈述性知识
58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少先队组织
  • D.学校管理人员
62

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事例是(  )。

  •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6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是(  )。

  •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B.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C.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64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

  • A.审美教育
  • B.五讲四美教育
  • C.美好生活教育
  • D.美好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