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押题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大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

生:您受到的蒙蔽很大。

师:可以。还可以译成: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的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像是类比。

师:“好像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之所以“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蔽

  齐王 (左右)私 (臣)畏   (民)有求蔽

  齐王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 “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客,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它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5分)

17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的最少次数是(   )

  • A.14次   
  • B.15次   
  • C.10次   
  • D.12次
19

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 A.典型讲评   
  • B.综合讲评   
  • C.专题讲评   
  • D.重点讲评
20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努力、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铺就了李新通往成功的道路,如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B.也有人认为央行如果本月中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无法排除加息的可能,只是加息涉及面宽泛,要祭出这一“撒手铜”的代价也相对较大。
  • C.什么是诗性?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性有什么独特规定?关于这些问题,因为自身学问和修养不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深度追问。
  • D.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目前,全球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全面复苏缓慢、曲折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进入了大变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