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绝对感觉阈限
- 10
-
群体
- 11
-
下位学习
- 12
-
教师人格
- A.客观性原则
- B.系统性原则
- C.教育性原则
- D.发展性原则
- A.服从
- B.从众
- C.去个性化
- D.认同
- 24
-
( )又称为工作记忆。
-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 D.感觉记忆
- A.复杂性
- B.创造性
- C.示范性
- D.长效性
- A.班集体建设
- B.搞好教学工作
- 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D.教书育人
- A.沃尔夫
- B.桑代克
- C.布鲁纳
- D.奥苏伯尔
- A.徐特立
- B.蔡元培
- C.杨贤江
- D.陶行知
- A.课程设置
- B.课程开设顺序
- C.教学时数
-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A.生物起源论
- B.心理起源论
- C.劳动起源论
- D.神话起源论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 C.师生共同参与的
- D.学生自愿选择的
- A.早期社会化
- B.预期社会化
- C.发展社会化
- D.再社会化
- A.讲授法
- B.谈话法
- C.读书指导法
- D.演示法和实验法
- A.14周岁以下
-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 D.18周岁以下
- A.科技进步
- B.生产发展水平
- C.政治需要
- D.产业革命
- A.终身教育
- B.普通教育
- C.职业教育
- D.义务教育
- A.学习动机不明确
- B.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 C.学习为了个人前途
- D.学习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