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
发散思维
- 12
-
国家课程
- 13
-
心理学
- 14
-
微格教学
- 15
-
素质教育
- A.学生
- B.人和动物
- C.动物
- D.儿童
- A.早期社会化
- B.预期社会化
- C.发展社会化
- D.再社会化
- A.常模参照测验
- B.标准参照测验
- C.目标参照测验
- D.团体参照测验
- A.再认
- B.识别
- C.感知
- D.回忆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 A.学生集体和个人
- B.学生集体
- C.学生个人
- D.班干部
- A.《普通教育学》
- B.《雄辩术原理》
- C.《大教学论》
- D.《爱弥儿》
-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 B.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 C.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 D.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A.传统教育理论
- B.现代教育理论
- C.社会教育理论
- D.劳动教育理论
- A.教师和学生都是客体
- B.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 C.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 D.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A.道德教育
- B.终身教育
- C.素质教育
- D.基础教育
- A.公立教育
- B.雅典教育
- C.教会教育
- D.实科教育
- A.自我期待感
- B.自我归因感
- C.自我预期感
- D.自我效能感
- A.无意想象
- B.再造想象
- C.创造想象
- D.幻想
- A.感觉阈限
- B.感受性
- C.统觉团
- D.最近发展区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 D.信息革命后
- A.2006年9月26日
- B.2007年9月1日
- C.2006年9月1日
- D.2007年1月1日
- A.杜威
- B.卢梭
- C.赫尔巴特
- D.夸美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