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专家预测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6

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属于(  )。

  • A.自我教育法
  • B.标准示范法
  • C.实际锻炼法
  • D.情感陶冶法
28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为(  )。

  • A.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
  • B.自学一辅导教学模式
  • C.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 D.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29

“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知觉的(  )。

  • A.选择性
  • B.整体性
  • C.理解性
  • D.恒常性
33

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34

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  )。

  • A.生活老师
  • B.任课老师
  • C.班主任
  • D.学校管理干部
36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行为倾向成分
  • D.认知与情感成分
41

某人经常问自己: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个体正处在(  )。

  • A.信任感对怀疑感阶段
  • B.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
  • C.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43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

  • A.皮格马利翁
  • B.勒温
  • C.罗森塔尔
  • D.夸美纽斯
44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 A.基本规律
  • B.基本方法
  • C.基本途径
  • D.基本要求
45

我国新课程改革不倡导的教学观念是(  )。

  • A.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 B.教学过程的封闭与专制
  • C.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 D.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48

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

  • A.均衡性
  • B.综合性
  • C.单一性
  • D.选择性
50

对于学生课堂上玩MP4,下列较好的教育方式是(  )。

  • A.大声喝止。公开批评
  • B.毫不留情,罚站上课
  • C.不闻不问,任其自然
  • D.先暗示制止,课后再教育
51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 B.以分科课程为主
  •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53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  )。

  • A.爱岗敬业
  • B.爱国守法
  • C.关爱学生
  • D.终身学习
5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57

下列选项体现趋避冲突的是(  )。

  • A.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B.人心不足蛇吞象
  • C.前怕狼后怕虎
  • D.吃药治病又怕药苦
58

(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A.奥苏伯尔
  • B.卡特尔
  • C.霍兰德
  • D.斯普兰格
59

遵循“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的是(  )。

  • A.范例教学模式
  • B.抛锚式教学模式
  • C.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 D.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60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

  • A.教育政策
  • B.教育价值取向
  • C.教育模式
  • D.教育方法
62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  )。

  • A.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 B.教育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知识
  • C.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 D.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技巧
63

某现任教师,因故意犯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其教师资格(  )。

  • A.可以保留
  • B.自动丧失,不能再获取
  • C.撤销,三年后再获取
  • D.撤销,五年后再获取
6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 A.辅助作用
  • B.主导作用
  • C.强化作用
  • D.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