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9

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使命是(  )。

  • A.教书育人
  • B.提高民族素质
  • C.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D.文化传承
  • E.传道、授业、解惑
20

认知模式的特征有(  )。

  • A.坚持性善论
  • B.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 D.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 E.倡导民主德育观
21

个人理想主要包括(  )。

  • A.道德理想
  • B.社会理想
  • C.幻想
  • D.职业理想
  • E.生活理想
22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下面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

  • A.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 B.它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 C.学生对于某学科的内驱力是天生的
  • D.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 E.认知内驱力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23

中学强调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是因为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具有( )的意义。

  • A.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
  • B.因材施教,完善个性
  • C.启发智慧,形成能力
  • D.提高成绩,锻炼能力
  • E.培养品德,健康成长
24

形成动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

  • A.需要
  • B.兴趣
  • C.理想
  • D.信念
  • E.诱因
25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客观性原则
  • B.发展性原则
  • C.指导性原则
  • D.计划性原则
  • E.以上选择都正确
26

建设中学德育网络体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要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协调作用
  • B.在全社会为德育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C.学校要树立科学教育观.切实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 D.教师要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
  • E.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力求做到:教育信息互通、教育资源互享、教育困难互帮
27

下面关于能力表述正确的是(  )。

  • A.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B.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 C.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是相互独立的
  • D.节奏感和曲调感对于从事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 E.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精确性、思维的敏捷性是完成许多活动必不可少的
32

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 B.维持班级秩序
  • C.形成良好的班风
  •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3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 A.实践教育学派
  • B.实证教育学派
  • C.传统教育学派
  •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37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

  • A.头脑风暴法
  • B.发展思维训练
  • C.自我设计训练
  • D.推测与假设训练
38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涂尔干
  • B.卢梭
  • C.赞科夫
  • D.福禄贝尔
3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3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4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 A.内发论
  • B.外铄论
  • C.多因素相互作用
  • D.平衡论
45

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

  • A.《学记》
  • B.《论语》
  • C.《孟子》
  • D.《荀子》
46

广义的教学,包括所有(  )的共同活动。

  • A.教与学
  • B.教师与教师
  • C.人与人
  • D.学与学生
50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 A.教育与生活
  • B.教育与经济
  • C.教育与政治
  • D.教育与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