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审稿意见
- B.书刊腰封文字
- C.书刊底封文字
- D.出版后记
- E.出版简讯
- A.选题名称必须准确,如果名称一时难以确定,可暂时空缺
- B.读者对象应尽量宽泛,以使选题具有普适性
- C.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应包括内容、形式和材料选用等方面
- D.拟请的作者人选应明确,并予以简要介绍
- E.选题报告重在说明社会效益,不宜涉及经济效益的预测
- A.要抓住关键,“提”出“要”点
- B.要简要介绍出版物的整体设计特色
- C.要文字简练,表达清晰
- D.为了吸引读者,要运用夸张手法
- E.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可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 A.行业性
- B.思想性
- C.职务性
- D.规范性
- E.学术性
- A.责任校对必须是专职校对人员
- B.责任校对必须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 C.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
- D.责任校对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 E.责任校对负责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
- A.编后语
- B.出版物简介
- C.参考文献表
- D.术语索引
- E.凡例
- A.初校、二校、三校、通读需要依次进行
- B.誊样可以穿插在初校、二校或三校完成之后进行
- C.通读是对照原稿通篇审读校样,在三校后进行
- D.核红又称“过红”,在对每份新校样完成校对后进行
- E.文字技术整理在校样校对完毕后进行
- 13
-
校对的基本方法有()等。
- A.比校法
- B.本校法
- C.理校法
- D.顺校法
- E.他校法
- A.应该双码面排章名,单码面排书名
- B.图书各章开始的第一面可不印书眉
- C.一般要设置书眉线与版心相隔
- D.书眉所用字号应该小于正文主体文字
- E.书眉可以都齐左排,或都齐右排
- A.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前提
- B.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编辑与校对是合一的
- C.校对工作和编辑工作的区别,是前者必须用校对符号,后者不得用校对符号
- D.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有共同的目标
- E.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 A.左翻本书刊的页码必须是左双右单
- B.凡是位于正文之后的辅文,其页码都应该单独编
- C.目录页或目次页都可以单独编页码
- D.期刊的面封和封里不应编入正文页码序列
- E.插页的页码既可单独编列,也可列入正文的页码序列
- A.应根据图书开本大小选用标题字号
- B.相邻的两级标题,即使字号不同,也不宜用相同的字体
- C.最小一级标题的字号不能小于正文主体文字
- D.标题选用的字体不能与正文主体文字的字体相同
- E.同一种图书中,不同篇章的相同级别标题要用不同的字体或字号予以区别
- A.翻口是位于版心外侧与订口相对的白边
- B.各种开本的翻口宽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 C.竖排版面的翻口上可以印一些文字,称为“中缝”
- D.左翻本的订口在右,翻口在左
- E.一般版面上的翻口都很明显,但“出血”版面没有明显的翻口
- A.开本的大小以“开数”来区分
- B.开数的绝对值越大,开本的幅面就越小
- C.开数相同的开本,幅面大小都相同
- D.特大32开就是国际标准中的A5
- E.采用“几何级开切法”可以开切出20开本
- A.提供出版物简介
- B.撰写出版物评论
- C.与媒体单位联系发布出版物宣传广告
- D.组织举办有关出版物的新闻发布会
- E.审核出版物宣传材料
- A.期刊编辑审稿必须在收到稿件之日起的一周内完成
- B.期刊编辑要按照期刊的宗旨和定位决定稿件取舍
- C.期刊编辑审稿时要准确把握各个不同栏目的风格
- D.只要稿件的内容质量上乘,就要全文采用
- E.期刊编辑审稿要注重时效性
- A.注释属于辅文,用于说明或补充正文
- B.校正注释应与正文的编辑加工整理同步进行
- C.注释分为夹注、脚注和文后注等
- D.每条注释一般不应超过100字
- E.需要加注释的事项一般在其首次出现时加注,后面不需重复注
- A.消费者对出版物物流途径的看法
- B.消费者的阅读兴趣
- C.出版物在消费者中引起的反响
- D.消费者对出版社的认知度
- E.消费者对未来出版物的需求
- A.性质和宗旨
- B.编辑方针
- C.作品组配
- D.内容定位
- E.形态结构
- 25
-
审稿的作用有()等。
- A.指出作者错误,修改作者观点
- B.规范专业用语,统一各项数据
- C.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稿件质量
- D.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
- E.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 A.落实出版方针
- B.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 C.保证出版物质量
- D.建立作者队伍
- E.改进出版物生产技术条件
- A.《辞通》
- B.《辞海》
- C.《中国大百科全书》
- D.《汉语大词典》
- E.《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 A.《辞海》
- B.《广韵》
- C.《集韵》
- D.《通典》
- E.《汉语大字典》
- A.通志
- B.读书志
- C.艺文志
- D.方志
- E.经籍志
- A.出版前言也称“出版说明”、“编辑说明”等
- B.出版前言一般置于图书正文之前
- C.出版前言多由初审编辑撰稿,并署撰稿人姓名
- D.出版前言并不是每本书必需的
- A.百科全书带有知识标准的性质,它的权威性体现在编者、撰稿人等方面
- B.百科全书以重印的形式保证内容的新颖性
- C.百科全书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和地域性百科全书等类别
- D.百科全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
- E.百科全书以条目为基本单元,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
- A.稿件的处理意见
- B.稿件的基本情况
- C.同类出版物的基本情况
- D.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
- A.编辑应用文的写作要围绕着编辑工作进行并展开
- B.编辑应用文要文字简练、观点鲜明
- C.编辑应用文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D.编辑在撰写编辑应用文时要充分表现个性
- A.编辑计划主要用于两类选题,一是重点图书、成套图书和大型工具书选题,二是多家出版社合作选题
- B.编辑计划也称编辑方案,应与选题报告同时拟订
- C.期刊在创办时也要拟订编辑计划
- D.编辑计划的具体内容应从实际出发,可详可略
- A.兼营渠道
- B.直接渠道
- C.间接渠道
- D.连锁渠道
- A.商流是指出版物商品价值的流通
- B.商流决定资金流,而资金流又对商流有反作用
- C.物流是商流的前提
- D.信息流对商流、物流起支持或制约作用
- A.出版单位
- B.消费者
- C.出版物
- D.运输工具
- A.批发商的销售层次只有一个
- B.批发要求每种出版物的订购量不少于10本(张、份)
- C.每种出版物的批发商只能有一个
- D.批发的销售对象是出版物的其他经营者
- A.数字化仪输入
- B.扫描输入
- C.数字文件直接输入
- D.视频捕获卡输入
- A.玻璃卡纸
- B.字典纸
- C.布纹纸
- D.彩色胶版印刷纸
- A.胶粘订
- B.锁线订
- C.塑料线烫订
- D.骑马订
- A.校是非
- B.校异同
- C.对片
- D.誊样
- A.书刊中应当使用量的市制单位
- B.使用量的符号时要注意区分大小写和正斜体
- C.量的名称不能用汉字表示
- D.单位的符号应当用斜体字母表示
- A.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
- B.校异同的唯一依据是原稿
- C.校是非是指判断原稿中的是非
- D.校异同又称“活校”
- A.点校
- B.连校
- C.读校
- D.分校
- A.天头和地脚
- B.图表
- C.文字
- D.间空和线条
- A.刊名
- B.刊号
- C.目次
- D.出版年份、期号
- A.篇章页
- B.扉页
- C.版本记录页
- D.正文书页
- A.书刊整体设计包括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
- B.书刊整体设计是一种纯艺术性创作
- C.书刊整体设计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 D.书刊整体设计要与现有的书刊印制技术及其工艺要求相适应
- A.“页码”用于标注书页的张数
- B.“1页”就是“1张”
- C.任何一种书刊的面数都是偶数
- D.出版业务中应尽量用“面”表示书页数量
- A.对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稿”
- B.对基本符合出版要求但内容需要补充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
- C.对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接受出版”
- D.对可出可不出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待定”
- A.审读校样
- B.处理作者对校样的修改和校对的质疑
- C.承担终校工作
- D.检查付印清样
- A.责任编辑要对拟重印的图书进行审读
- B.重印时对原书不够完善和完美的地方必须一一改动
- C.责任编辑提供的改正样本要经过复审者和终审者核准
- D.如必须改动处超过全书页面的1/3,则不宜重印
- A.三审的次序应为初审→复审→终审
- B.初审者应为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
- C.复审者应为具有编辑及编辑以上职称的人员
- D.终审者应为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副社长、副总编辑)
- A.决定稿件取舍
- B.履行出版单位职责
- C.保证书刊质量
- D.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
- A.类书
- B.文摘
- C.年鉴
- D.手册
- A.有助于把握出版物市场趋势
- B.有助于出版物的选题策划
- C.有助于制订营销方案
- D.有助于帮助读者选择图书
- A.《永乐大典》
- B.《古今图书集成》
- C.《艺文类聚》
- D.《太平御览》
- A.语文词典
- B.专科词典
- C.综合性词典
- D.双语词典
- A.以条目为基本单元
- B.条目解释简明、规范
- C.条目释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D.条目检索的专指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