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模拟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7

(2)

  • A.建设
  • B.建成
  • C.修理
  • D.修建
18

(3)

  • A.开始
  • B.开往
  • C.开通
  • D.开走
20

(4)

  • A.成果
  • B.结果
  • C.后果
  • D.结论
22

(3)

  • A.解决
  • B.纠正
  • C.消灭
  • D.克服
23

(2)

  • A.紧张
  • B.可能
  • C.特别
  • D.显然
24

(7)

  • A.欢迎
  • B.满意
  • C.高兴
  • D.关心
25

(8)

  • A.上来
  • B.下来
  • C.开来
  • D.上去
26

(5)

  • A.轻便
  • B.合适
  • C.舒服
  • D.方便
27

(4)

  • A.随着
  • B.随后
  • C.随手
  • D.顺利
28

(6)

  • A.首先
  • B.尤其
  • C.马上
  • D.可是
29

(2)

  • A.搭配
  • B.综合
  • C.布置
  • D.摆弄
30

(3)

  • A.一直
  • B.一致
  • C.直接
  • D.一连
31

(8)

  • A.严格
  • B.严明
  • C.坚强
  • D.坚持
33

(9)

  • A.一向
  • B.直接
  • C.立即
  • D.千万
34

(6)

  • A.严重
  • B.严格
  • C.严肃
  • D.严厉
35

(7)

  • A.教训
  • B.说明
  • C.提醒
  • D.劝告
36

(3)

  • A.因为
  • B.就是
  • C.虽然
  • D.也许
37

(5)

  • A.连……也……
  • B.连……都……
  • C.连……带……
  • D.连……不……
38

(4)

  • A.破坏
  • B.损失
  • C.毛病
  • D.收入
40

(2)

  • A.一直
  • B.共同
  • C.全部
  • D.连续
41

“功能性文盲”原来是指:

  • A.不识字的家庭妇女
  • B.上过学但无读、写、算能力的人
  • C.还没上学的儿童
  • D.只会读不会写的人
42

今天“写”的含义是什么?

  • A.能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网上
  • B.会用外文发表文章
  • C.能翻译各种外文资料
  • D.经常发表学术性的论文
43

今天“读”的含义是什么?

  • A.很快读完一部大部头的著作
  • B.读懂一些外文资料
  • C.能边读边翻译成某种外语
  • D.迅速读出网上的信息资源
44

“功能性文盲”是:

  • A.技术用语
  • B.现在流行的新词
  • C.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的概念
  • D.人们编造的
45

假如有一天你面对机场内的触摸式电子问路屏不知所措;在ATM自动取款机前无从下手;手持地铁磁卡却过不了检票口,有钞票却买不走无人售货机中的可乐;听不懂年轻人口中越来越多的诸如“网吧”“视盘机”等新名词;没有年轻人帮助,连新买的 VCD也看不了……。你也许就该警惕了,自己是不是正面临着悄悄变成一个“功能性文盲”的危险呢?

 其实“功能性文盲”并不算一个新鲜词儿,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并获得文凭。今天“功能性文盲”的标准已发生很大变化。

 读的含义包括不仅读印刷的文本,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到来,而且包括如何有效、快捷地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写的含义也不是像以往习惯那样爬格子,而是借助计算机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网上。“功能性文盲”也就指那些受过一定教育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如今即使在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功能性文盲”仍然占总人口的20%。在英国每年要拿出60亿英镑用于扫除“功能性文盲”。

 专家们提醒说:“对于从80年代初才打开国门加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这一现象在经济高度运转十余年后已开始显现出来,并将因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加剧。”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功能性文盲”。

受过基本教育的人会成为“文盲”是:

  • A.奇谈怪论
  • B.开玩笑
  • C.毫无根据
  • D.客观存在
46

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 A.许多动物已经绝种
  • B.物种的诞生是进化史的必然
  • C.保护动物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D.蓝蝶是一种会飞的美丽花朵
47

蓝蝶灭绝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 B.人类对物种栖息地的破坏
  • C.推土机的出现
  • D.蚂蚁吃掉蓝蝶的幼虫
48

那位男士没有勇气向女友说什么?

  • A.别总咬我的耳朵
  • B.请你安静一点
  • C.我饿了想吃点东西
  • D.我有事想早点儿走
49

英国的田野上有一种叫“欧洲蓝蝶”的美丽蝴蝶,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谁也猜不透,它们上哪儿去了。

 科学家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终于发现,那蓝蝶已经在英国绝种了。而引起绝种的原因又与两种蚂蚁的灭绝息息相关。由于它们破坏了两种细小蚂蚁种群的生活习性,导致了它们的灭绝。因为这种蚁与蝶之间存在着生死与共的关系。

 蓝蝶很小,只有一张邮票大小。它们的幼虫腹部有很多腺体,所分泌出的物质具有诱惑蚂蚁的香味。蓝蝶幼虫成了蚂蚁的食品供应站,蚂蚁并不是白吃白拿。当蚂蚁在草地上发现蓝蝶产卵时,便马上派工蚁来照顾这些幼小的生命,等待它的孵化。并保护它们不被其他昆虫掠走。蓝蝶幼虫是吃树叶的,每吃完一张,众蚂蚁就把它抬到一张新叶上,让它吃个饱。

 冬天,蓝蝶的幼虫经不住严冬的袭击,蚂蚁就把它们搬进自己的温暖的蚁穴里,蚂蚁吸食蓝蝶幼虫分泌的蜜露,而把它们自己的幼虫作为食物奉献给这位贵客。大自然是这样复杂而有趣,地上爬的蚂蚁和空中飞的蓝蝶,居然结成了同生共死的盟友。推土机把两种蚂蚁的栖息地给毁了,从而灭绝了这两种蚂蚁,与蚂蚁相依为命的蓝蝶也随之消失,仅仅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这个真实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十年前,但对世人的警示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损毁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由此带来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蓝蝶是在什么时候绝种的?

  • A.最近
  • B.三年前
  • C.十年前
  • D.几十年前
50

蓝蝶和蚂蚁之间是什么关系?

  • A.没有任何关系
  • B.仇恨关系
  • C.亲属关系
  • D.同生共死的朋友
51

休息的时候,一位男士为什么总跟着他?

  • A.男士捡了他丢的钱包
  • B.要让他道歉
  • C.要向他表示感谢
  • D.有事向他请教
52

妻子为什么说他要有麻烦?

  • A.他批评了一位男士的女朋友
  • B.他批评一位姑娘吃东西不要出声
  • C.他踩了旁边人的脚
  • D.他把旁边的人衣服弄脏了
54

笔者认为今后国家应在哪方面加强建设?

  • A.加强发展大城市的建设
  • B.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 C.加强农村的道路建设
  • D.加强对国产和进口药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
56

国家生态安全的提出是因为:

  • A.计算机出现新病毒
  • B.药物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
  • C.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 D.要加强国家的金融法制建设
57

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A.飞机和鹤在天空飞翔,景色非常壮观
  • B.动物濒临灭绝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 C.动物身上有很多伤痕
  • D.帮助鸟类学会飞行是个好办法
58

人类帮助鸟类学会迁徙飞行是:

  • A.很多次
  • B.第三次
  • C.第二次
  • D.第一次
59

一种叫做WHOOPING的鹤为什么濒临灭绝?

  • A.在美洲只剩下411只
  • B.在欧洲只剩下411只
  • C.在全世界只剩下411只
  • D.在亚洲只剩下411只
60

噪音污染最严重时会产生什么后果?

  • A.精神错乱
  • B.食欲下降
  • C.耳聋
  • D.视力模糊
62

在美国一次让鸟随着人类学习飞行是为了:

  • A.表演给人看
  • B.挽救濒临灭绝的鹤类
  • C.进行科学研究
  • D.有钱人的享受
63

噪音对人的什么造成危害?

  • A.视觉
  • B.味觉
  • C.听觉
  • D.触觉
64

人们在屋子里能承受的最大的噪音是多少?

  • A.75分贝
  • B.60分贝
  • C.50分贝
  • D.42分贝
65

噪音污染已被公认为当今社会的第三大公害。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各种强刺激声音。像装修用的电锯、电刨子、高音喇叭等,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噪音。

 声音的强度用分贝表示。户外居民区噪音容许标准35~45分贝;交通干线为 55—75分贝;市中心50—60分贝;工业区为55—60分贝,在这种环境中,你能暂时承受住这些声音的刺激。

 噪音对人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听觉的影响,听力减弱,使你不自觉地开始大声说话,看电视节目,会逐渐增大电视的音量,甚至听不清别人的讲话。长时间在噪声中停留,还会造成噪声性耳聋。

 噪音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乃至胎儿发育也都会有影响。家庭、公寓和娱乐场所的噪音尤其值得注意。如在舞厅、酒吧长期工作的青年人约30%以上患严重永久性听力损伤,长期听随身听也容易造成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以产生精神错乱。

 大多数国家的听力保护标准定为90分贝。居室内的国际标准为42分贝。

 噪音的防护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公共场所设立屏蔽或障碍物,增加居民区的绿化带,限制高音喇叭的使用,阻止城市交通噪音传入居民区。建筑物内用吸声材料,以减少噪音的污染。

噪音是指什么样的声音?

  • A.大声说话
  • B.刺激耳朵的声音
  • C.不礼貌的语言
  • D.不好听的音乐
66

女儿谈起父亲时是怎样的心情?

  • A.感激
  • B.埋怨
  • C.愤怒
  • D.忧伤
67

女儿毕业后为什么不马上当医生?

  • A.病人不信任她
  • B.身体不好
  • C.医院缺勤杂工
  • D.为了多体验体验生活
68

女儿一边上学一边自己做饭是因为:

  • A.家里没人做
  • B.生活要靠自己
  • C.省花保姆钱
  • D.外边饭不好吃
69

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怎么来的?

  • A.全部是父亲给的
  • B.学校给助学金
  • C.自己打工挣的
  • D.靠亲戚朋友帮助
70

律师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职业

  • A.职员
  • B.工作
  • C.业务
  • D.天职
71

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去麻烦别人吗?

  • A.打扰
  • B.罗嗦
  • C.讨厌
  • D.指挥
74

他已经体会到了每天早上练习打太极拳的好处

  • A.益处
  • B.利益
  • C.利害
  • D.用处
75

选择这个工作,是因为能结合我学的专业。

  • A.选举
  • B.选用
  • C.挑选
  • D.选拔
77

情人节那天,她把巧克力送给了她喜欢的男人。

  • A.高兴
  • B.喜爱
  • C.爱好
  • D.爱护
80

朋友约我夏天去黄山旅游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 A.意义
  • B.办法
  • C.窍门
  • D.内容
81

母亲不反对婚姻自由,但很注重爱情的专一。

  • A.注意
  • B.注视
  • C.重视
  • D.热爱
83

干累了就歇着,身体要紧

  • A.健康
  • B.紧张
  • C.重要
  • D.整齐
84

这种大风沙天气,在当时的北京并不罕见

  • A.稀少
  • B.难过
  • C.见怪
  • D.奇怪
86

计算机已经在北京的青少年中开始普及

  • A.推广
  • B.提高
  • C.宣传
  • D.广泛
88

关于他的种种传闻在单位里传开了。

  • A.由于
  • B.在于
  • C.对于
  • D.终于
89

这个工厂成立1980年。

  • A.对
  • B.给
  • C.在
  • D.从
90

______认识一位农民,我们决定去拜访他。

  • A.那位我的中国朋友
  • B.我的中国那位朋友
  • C.中国那位我的朋友
  • D.我的那位中国朋友
91

第一部分

他说错了话,可自己一点也没意识到。

  • A.觉察
  • B.观察
  • C.了解
  • D.考虑
92

他个子不高,劲儿可大着______。

  • A.呀
  • B.呢
  • C.吧
  • D.啊
93

______种种原因,这个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

  • A.由于
  • B.在于
  • C.至于
  • D.对于
94

真对不起,这件事我竟______。

  • A.干干净净得忘
  • B.忘得干净干净
  • C.忘得干干净净
  • D.干干净净忘得
96

整个晚上他都看星星,______。

  • A.高兴得睡不着
  • B.高兴睡不得着
  • C.高兴得不睡着
  • D.高兴睡得不着
97

他觉得新买的衣服______。

  • A.不合适有点儿
  • B.一点有不合适
  • C.有点儿不合适
  • D.有不合适一点儿
99

我不过是谈一点感想,______你那么反感,我______不强加于你。

  • A.不但……而且……
  • B.尽管……也……
  • C.只有……才……
  • D.既然……也……
101

他们是姐妹俩,还带了个男孩,那是 ______。

  • A.十一岁的儿子姐姐
  • B.十一岁姐姐的儿子
  • C.姐姐的儿子十一岁
  • D.姐姐十一岁的儿子
102

我简直______这美丽的景象迷住了。

  • A.请
  • B.从
  • C.把
  • D.让
104

这样重要的事,他______。

  • A.怎么跟我们不会谈
  • B.不会跟我们怎么谈
  • C.怎么会跟我们不谈
  • D.怎么会不跟我们谈
105

一大盘菜竞吃得______。

  • A.不剩一点
  • B.剩不一点
  • C.一点不剩
  • D.不一点剩
107

做任何工作______要有周密的计划, ______要有切实的措施。

  • A.因为……所以……
  • B.既然……就……
  • C.与其……不如……
  • D.既……又……
108

别看我不是医生,我______诊断你的病。

  • A.想
  • B.要
  • C.能
  • D.应该
109

富裕______的农民进城将彩色电视机抢购一空。

  • A.出来
  • B.下来
  • C.起来
  • D.下去
114

A要B加速发展经济,C就D按经济规律办事。

  • A.必须
  • B.必须
  • C.必须
  • D.必须
117

A他B把大家的意见C反映D给有关领导?

  • A.能不能
  • B.能不能
  • C.能不能
  • D.能不能
120

第一部分

  • A你B快去吧,C能D赶上十点的火车。
  • A.说不定
  • B.说不定
  • C.说不定
  • D.说不定
121

听力原文:丽萍是怎样帮助他的?

(50)

  • A.背着盲人去车站
  • B.领着盲人去车站
  • C.扶着盲人去车站
  • D.搀着盲人去车站
123

听力原文:丽萍在人群里帮助什么人?

(49)

  • A.小孩
  • B.老人
  • C.盲人
  • D.朋友
124

听力原文:忽然听到谁在喊他?

(47)

  • A.小李
  • B.邻居
  • C.小陈
  • D.警察
125

听力原文:他用呼机呼谁?

(45)

  • A.呼邻居
  • B.呼小李
  • C.呼小李的妈妈
  • D.呼小李的朋友
126

听力原文:为什么他要打电话给他的邻居?

(46)

  • A.问小李的电话号码
  • B.问小李在什么地方
  • C.请邻居打电话给小李
  • D.请邻居喊小李接电话
128

听力原文:他们什么时候去祝贺小李生日?

(43)

  • A.六点半
  • B.六点
  • C.六点十分
  • D.七点
129

听力原文:鲜花和蛋糕是谁去买的?

(42)

  • A.是小陈去买的
  • B.是小李去买的
  • C.是女的去买的
  • D.是男的去买的
130

听力原文:女的是怎么知道小李要过生日的?

(40)

  • A.小陈告诉她的
  • B.老张告诉她的
  • C.女的自己猜的
  • D.小周告诉她的
131

听力原文:他们要送什么礼物?

(41)

  • A.蛋糕
  • B.鲜花和蛋糕
  • C.鲜花
  • D.生日卡
132

听力原文:哪些图书资料最多?

(37)

  • A.文学
  • B.数学
  • C.历史
  • D.外语
133

听力原文:现代化图书馆的特点是什么

(38)

  • A.不能传递信息
  • B.传递信息快
  • C.传递信息慢
  • D.传递信息比较快
138

听力原文:男:我刚捡了一只灰色的手套,是你的吗?

女:我的是黑色的,听说小刘丢了一只灰色手套,会不会是她的?

问:从对话中可以知道:

(34)

  • A.女的手套不是灰色的
  • B.女的把自己的手套忘在小刘家了
  • C.男的没有戴手套
  • D.小刘买了一副黑色手套
145

听力原文:男:你今天都去了哪些地方?

女: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问:女的的意思是:

(26)

  • A.不知道要不要告诉他
  • B.一定要告诉他
  • C.男的没有必要知道
  • D.女的谁也不告诉
156

听力原文:小王,三点半的时候提醒我一下,我要给广州打个长途。

问:“我”叫小王做什么?

(15)

  • A.三点半给广州打个电话
  • B.三点半给“我”打个电话
  • C.提醒“我”三点半给广州打电话
  • D.乘三点半的火车去广州
157

听力原文:那个学校是花得起钱念书的人念书的地方。

问:那个学校怎么样?

(14)

  • A.是个很好的念书的地方
  • B.谁都可以去学习
  • C.学费相当贵
  • D.学生喜欢在那里念书
158

听力原文:我还以为小刘和小李很熟呢,原来他们不认识。

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13)

  • A.我不认识小李
  • B.我的想法很正确
  • C.我和小刘、小李是好朋友
  • D.小李和小刘不认识
160

听力原文:爬香山已经不是一次了,但下雨天爬香山还是头一回。

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11)

  • A.他第一次爬香山
  • B.他喜欢去香山看红叶
  • C.他第一次下雨天爬香山
  • D.他一直往上爬,不停步
161

听力原文:我和银花是在远离家乡的北京,一次偶然的聚会上认识的。

问:我和银花是怎么认识的?

(9)

  • A.回家乡的路上
  • B.从家乡来北京的车上
  • C.在北京的一次聚会上
  • D.在家乡的一次聚会上
162

听力原文:他在学校的时候,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

(10)

  • A.他曾经是个好学生
  • B.老师很少批评他
  • C.老师跟学生关系不错
  • D.他常常做错事情
163

听力原文:他每天早上九点走,下午五点就回家了。

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8)

  • A.走得晚,回来得早
  • B.走得晚,回来得也晚
  • C.走得早,回来得早
  • D.走得早,回来得晚
164

听力原文:短短的几天,他就去了西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几个城市。

问:他去了哪些地方?

(7)

  • A.西安、成都、上海、广州
  • B.西安、成都、重庆、上海
  • C.西安、成都、上海、苏州
  • D.西安、重庆、广州、南京
165

听力原文:他身体真棒,像他当教练的父亲。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

(5)

  • A.他父亲是体育教练
  • B.他身体比父亲棒
  • C.他长得像他父亲
  • D.他是个体育教练
168

听力原文:看到学生的进步,当老师的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2)

  • A.老师很高兴但是说不出来
  • B.学生进步了,老师不愿说
  • C.老师看到学生有进步,高兴得不得了
  • D.学生不能对老师说自己进步了
169

听力原文:他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钟头,这电话成了他们家的了。

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3)

  • A.他正在家里打电话
  • B.他不喜欢打电话
  • C.他打完电话就回家了
  • D.占用公家电话聊天
170

第一部分

听力原文:喂,小王,你不要光动嘴不动手,好吗?

问:小王怎么了?

(1)

  • A.只吃饭不吃菜
  • B.手受伤了不能动
  • C.想吃又不敢拿
  • D.只说,实际上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