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开庭审判
- B.书面审理
- C.调查询问
- D.人民陪审
- A.3日内
- B.5日内
- C.7日内
- D.10日内
- A.被拘留之日起计算
- B.被逮捕之日起计算
- C.第一次被讯问起计算
- D.查清其身份起计算
- A.公安机关负责人
- B.检察长
- C.法院院长
- D.审判委员会
- A.8小时
- B.12小时
- C.24小时
- D.48小时
- A.将原判决20年有期徒刑与新罪的3年刑期合并后,再将该刑期与漏罪的9年有期徒刑合并决定执行的刑期,减去已经执行的12年刑期
- B.将原判决宣告的15年、10年刑期与漏罪的9年刑期合并,然后减去已经执行的12年刑期,然后再将该刑期与新罪的3年刑期合并
- C.将原判决20年有期徒刑与漏罪的9年刑期合并,然后减去已经执行的刑期12年,然后再将该刑期与新罪所判的3年刑期合并
- D.将漏罪的9年刑期与新罪的3年刑期合并决定执行的刑期,然后再将该刑期与原判决的20年刑期合并,减去已经执行的12年刑期,决定执行的刑期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28
-
甲因盗窃罪被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他又交待了自己与李某合伙诈骗4万元的犯罪事实,并提供了李某可能隐匿的地点,根据这一线索,侦查机关顺利将李某追捕归案。对甲盗窃罪的处罚,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
-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A.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 B.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
- C.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3个月。
- D.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罚金1000元。
- A.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 B.报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 C.以无期徒刑和伤害罪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
- D.撤回减刑材料,延长考验期限。
- 31
-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 A.改造罪犯
- B.惩罚罪犯
- C.教育罪犯
- D.预防犯罪
- 32
-
特殊预防是指( )。
- A.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
- B.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过去所犯的那种罪
- C.特殊形式的一般预防
- D.预防犯罪分子向其他人传授犯罪方法
- A.某甲和村民有仇,在三天之内先后杀死了村长的妻子、儿子和儿媳
- B.某乙在连续半年时间内,持续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孩子以打骂、冻饿、不让吃饭等方式进行虐待
- C.某丙系国家工作人员,在一个月之内,先后实施了贪污和受贿行为
- D.某丁以其妻子快要生小孩为由,将其年迈的父亲赶出家门,使父亲沿门乞讨;一周后又将妻子生下的女婴溺死
-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行为造成的
-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毁损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 A.对王某以主犯、谢某以从犯论处
- B.对谢某以主犯、王某以从犯论处
- C.对谢某、王某均以主犯论处
- D.对谢某、王某均以从犯论处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 B.复杂的共同犯罪
- C.必要的共同犯罪
-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 A.已经年满16周岁的乙
- B.患有精神病的丙
- C.完全呆傻的戊
- D.刚满14周岁的丁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不构成犯罪
- A.犯罪中止
- B.犯罪未遂
- C.犯罪既遂
- D.数罪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意表示
- D.犯罪中止
-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 A.故意伤害罪
- B.正当防卫
- C.防卫不适时
-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 B.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 C.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 D.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 A.盗窃罪
- B.抢劫罪
- C.绑架罪
- D.抢劫罪、绑架罪
- A.间接故意
- B.疏忽大意的过失
- C.过于自信的过失
- D.意外事件
- A.职务、职责所规定的义务
- B.法律规定的义务
- C.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 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 A.公安人员利用工作关系,向他人索要炸药到水库炸鱼,造成经济损失30余万元
- B.在粮食局工作的乙趁看门人不注意偷配仓库大门钥匙,让其弟潜入仓库,盗窃仓库保物品
- C.国家工作人员丙多次伙同他人进行走私活动,从中获利30万元
- D.某厂厂长丁指使本厂财务人员作假帐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3年内偷税数额累计达200余万元
- A.危害行为
- B.危害结果
-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 D.犯罪时间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 D.行为人盗窃的动机不同
- A.成立故意杀人罪
- B.在主观上是间接故意
- C.甲的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 D.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